有特色!黄岐半岛上的这一非遗民俗你见过吗?
Published at Mar 10, 2023 09:00 pm
[caption id="attachment_11952398" align="alignnone" width="608"] △ 配音真鸟囝 | 黄毅[/caption]
[audio mp3="https://weareunited.com.my/wp-content/uploads/2023/03/有特色!黄岐半岛上的这一非遗民俗你见过吗?.mp3"][/audio]
网上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如果你让福建人早起去看明星,福建人可能不会去。但你要是让福建人六点起来‘接神明’,他四点就到场。”
如果把游神的习俗比作“应援”(流行用语,指崇拜者为喜爱的偶像加油打气),那生活在连江黄岐半岛的人们对“海神”的虔诚,放眼福建也算少见——只要有需要,“粉丝们”愿意把家里的灯泡都卸了来做灯牌(常见的应援道具)。
黄岐半岛的“游海神”始于明朝,是当地元宵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如今也是福州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海神”全程有四个步骤:“请神破竹”“神像开眼”“游海神”和“送神上天”。
首先,村民们会提前上山寻找巨竹。竹子上半部分切成片,挽成一圈糊上布,作为海神的神首。竹子的下半部分,则作为神像的支柱被人们扛在肩上,这就是“请神破竹”。接下来,村民为神像戴上神冠,画出口鼻,献上贡品,然后用笔为神像“开眼”,寓意海神正式到来。人们扛着神像在村镇上巡境布福,最后用满金(也就是福州市区所说的“棋盘箔”和“黄钱纸”)焚烧神像,护送海神回到天庭。
游海神队伍的最前面,通常是两面写有“天官赐福,有求必应”的巨大灯牌,其后紧跟着骨牌灯,灯上画着《水浒传》《西游记》的故事,或是“风调雨顺”之类的祈福语。小孩子们拿着莲花灯,少女擎着写有“福”字的灯笼,不时提醒前方的弟弟妹妹们走慢一点。少年手持刀枪模型、身穿武将服饰,扮演为海神开路的士兵。队伍的中心是几个青年扛着面容慈祥和蔼的海神像,前方还会有一人为海神像支起华盖,华盖下连接着一尊香炉。
只要有村民前来膜拜,队伍便停下等待。村民们走到海神像面前,虔诚跪拜,许下心愿,献上香火。拿华盖的人会将满金放到香炉下的大柜子里,待海神上天之日再焚烧。最后,人们在四周燃放鞭炮,整支队伍高喊“喝彩”,恭迎海神降临。
在不同的乡镇,海神粉丝团“应援”的具体内容,其实不尽相同。比如奇达村一般在正月之前就完成了“神像开眼”,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都在游神。正月十五不游神,神像放置于祠堂中,接受村民的跪拜和许愿,正月十六送海神上天。黄岐镇则是正月初九开眼,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七游海神,正月十七海水涨潮时送海神上天。
除了时间不一样,游海神的队伍也各有特色,如奇达村前山境的游海神队伍会出现其境内所供奉的齐天大圣,其他境则不会。还有,奇达村的游海神队伍会将初一到十五收到的满金积起来,最后用以送海神上天,而黄岐镇的满金是现场焚烧,现场祈愿。
游海神的由来,也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说。我奶奶告诉我的是,在明朝年间,奇达村里澳境的一个何姓渔民出海打鱼,一网下去,只捞到一块柴橛。何氏将柴橛抛入海中,行船许久,收网时却依旧是那块柴橛。再抛,亦如是。何氏意识到这并非寻常,于是在心中祈念:“若你真是神明,那就保佑我捕到满满一网黄瓜鱼,并且还是无头的。”没想到,这次真的捞到了满满一网的无头黄瓜鱼。
于是,何氏将柴橛带回村中祠堂供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说,柴橛是天上的三太子,因犯错被天帝斩为三截,首部漂流至此。为了帮助太子将功补过重返天庭,里澳境的村民为柴橛雕出人脸,在里澳内巡境布福,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祀以满金然后焚烧,送海神上天。慢慢地,奇达村的其他境也开始游海神,后来又传播到了黄岐半岛的其他乡镇。有的乡镇和奇达一样供奉的是“首部”,有的乡镇则供奉“腹部”或“腿部”。这一民俗数百年来一直传承到今天。
“游海神”刻入一代又一代黄岐半岛居民的集体记忆。儿时看着大人们扛着海神像的我,也许也会在某一天接过那柄厚重的竹竿,汇入游神队伍,走上奇达的村道高喊一声:“喝彩!”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年轻人使用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你是95后、00后,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你来投稿。
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讲不好也不要紧,我们都是两个声,敢讲最重要?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有特色!黄岐半岛上的这一非遗民俗你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