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色!黄岐半岛上的这一非遗民俗你见过吗?

Published at Mar 10, 2023 09:00 pm
[caption id="attachment_11952398" align="alignnone" width="608"] △ 配音真鸟囝 | 黄毅[/caption] [audio mp3="https://weareunited.com.my/wp-content/uploads/2023/03/有特色!黄岐半岛上的这一非遗民俗你见过吗?.mp3"][/audio] 网上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如果你让福建人早起去看明星,福建人可能不会去。但你要是让福建人六点起来‘接神明’,他四点就到场。” 如果把游神的习俗比作“应援”(流行用语,指崇拜者为喜爱的偶像加油打气),那生活在连江黄岐半岛的人们对“海神”的虔诚,放眼福建也算少见——只要有需要,“粉丝们”愿意把家里的灯泡都卸了来做灯牌(常见的应援道具)。 黄岐半岛的“游海神”始于明朝,是当地元宵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如今也是福州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海神”全程有四个步骤:“请神破竹”“神像开眼”“游海神”和“送神上天”。 首先,村民们会提前上山寻找巨竹。竹子上半部分切成片,挽成一圈糊上布,作为海神的神首。竹子的下半部分,则作为神像的支柱被人们扛在肩上,这就是“请神破竹”。接下来,村民为神像戴上神冠,画出口鼻,献上贡品,然后用笔为神像“开眼”,寓意海神正式到来。人们扛着神像在村镇上巡境布福,最后用满金(也就是福州市区所说的“棋盘箔”和“黄钱纸”)焚烧神像,护送海神回到天庭。 游海神队伍的最前面,通常是两面写有“天官赐福,有求必应”的巨大灯牌,其后紧跟着骨牌灯,灯上画着《水浒传》《西游记》的故事,或是“风调雨顺”之类的祈福语。小孩子们拿着莲花灯,少女擎着写有“福”字的灯笼,不时提醒前方的弟弟妹妹们走慢一点。少年手持刀枪模型、身穿武将服饰,扮演为海神开路的士兵。队伍的中心是几个青年扛着面容慈祥和蔼的海神像,前方还会有一人为海神像支起华盖,华盖下连接着一尊香炉。 只要有村民前来膜拜,队伍便停下等待。村民们走到海神像面前,虔诚跪拜,许下心愿,献上香火。拿华盖的人会将满金放到香炉下的大柜子里,待海神上天之日再焚烧。最后,人们在四周燃放鞭炮,整支队伍高喊“喝彩”,恭迎海神降临。 在不同的乡镇,海神粉丝团“应援”的具体内容,其实不尽相同。比如奇达村一般在正月之前就完成了“神像开眼”,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都在游神。正月十五不游神,神像放置于祠堂中,接受村民的跪拜和许愿,正月十六送海神上天。黄岐镇则是正月初九开眼,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七游海神,正月十七海水涨潮时送海神上天。 除了时间不一样,游海神的队伍也各有特色,如奇达村前山境的游海神队伍会出现其境内所供奉的齐天大圣,其他境则不会。还有,奇达村的游海神队伍会将初一到十五收到的满金积起来,最后用以送海神上天,而黄岐镇的满金是现场焚烧,现场祈愿。 游海神的由来,也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说。我奶奶告诉我的是,在明朝年间,奇达村里澳境的一个何姓渔民出海打鱼,一网下去,只捞到一块柴橛。何氏将柴橛抛入海中,行船许久,收网时却依旧是那块柴橛。再抛,亦如是。何氏意识到这并非寻常,于是在心中祈念:“若你真是神明,那就保佑我捕到满满一网黄瓜鱼,并且还是无头的。”没想到,这次真的捞到了满满一网的无头黄瓜鱼。 于是,何氏将柴橛带回村中祠堂供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说,柴橛是天上的三太子,因犯错被天帝斩为三截,首部漂流至此。为了帮助太子将功补过重返天庭,里澳境的村民为柴橛雕出人脸,在里澳内巡境布福,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祀以满金然后焚烧,送海神上天。慢慢地,奇达村的其他境也开始游海神,后来又传播到了黄岐半岛的其他乡镇。有的乡镇和奇达一样供奉的是“首部”,有的乡镇则供奉“腹部”或“腿部”。这一民俗数百年来一直传承到今天。 “游海神”刻入一代又一代黄岐半岛居民的集体记忆。儿时看着大人们扛着海神像的我,也许也会在某一天接过那柄厚重的竹竿,汇入游神队伍,走上奇达的村道高喊一声:“喝彩!”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年轻人使用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你是95后、00后,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你来投稿。 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讲不好也不要紧,我们都是两个声,敢讲最重要?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