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言里的“妈”,不是你认为的妈……

Published at Jul 09, 2022 01:28 pm
[audio mp3="https://weareunited.com.my/wp-content/uploads/2022/07/这个方言里的妈,不是你认为的妈…….mp3"][/audio] 夏日炎炎,燥热的风拍打着额前的碎发和汗珠,手中装满橘色盐汽水的玻璃瓶被照得闪闪发光,瓶中气泡吱吱作响。跟快递点确认了收货信息之后,我和室友并肩走回寝室。 “这里面是什么呀?”室友一边仰头畅饮汽水,一边晃了晃手里的快递盒,里面一阵沙沙声。 我凑过去,低头看了一眼寄件人:“应该是我外婆给我寄的虾米。” “哦哦。我记得你管外婆也叫‘妈妈’,对吗?”室友问。 “哈哈是啦,但你音调错了,是妈妈(ma53-ma33)。”说着,我上抬下巴,又下落,示意他“妈”的音调。 “妈妈(ma53-ma33)。”他也学着,上抬又下落自己的下巴,“那福州话里妈妈怎么说呀,没听你说过,你都是用普通话说的。” “依嬷(i55-ma55)。” “那你这里的快递,有依嬷寄的吗?”室友问。 我低头看了看怀里快递箱上的寄件人信息:“这个是我‘i33-ma33’寄来的鱼丸。她在老家开鱼丸店,打的鱼丸可好吃了!” “你姨妈?你姨妈不是在美国吗?” 啊?不是啦!室友这么一说,我才意识到闹乌龙了。福州话的“姨妈(i33-ma33)”和普通话“姨妈”虽然发音相似,但其实前者是普通话中“姨婆”的意思。而普通话里的“姨妈”,用福州话表达是“依姨(i55-i53)”。 正如同妈妈(ma53-ma33)和依嬷的区别,福州话中“妈”和“嬷”的发音虽然相似,但却代表了不同辈分的亲戚:前者一般是祖辈的亲戚,后者则是父辈的。例如,普通话里的“舅婆”,也就是父母的舅妈,在福州话里是“妗妈”;普通话里的“姑妈”,也就是父亲的姐妹,在福州话里是“姑嬷”。 但父辈的亲戚也有不用“嬷”称呼的,比如普通话里的“舅妈”“伯母”“婶婶”分别叫作“依妗”“依姆”“依婶”。 祖辈的亲戚除了“妈”外,也有用“婆”称呼的。父母的姑姑、父母的伯母和父母的婶婶叫作“姑婆”“姆婆”和“婶婆”。 所以,福州话里有一个成语叫作“四妈三婆”,指的就是依妈(奶奶)、外妈(外婆)、姨妈(姨婆)、妗妈(舅婆)、姑婆、姆婆和婶婆。如此看来,来自奶奶、外婆的亲戚一般就叫‘妈’,爷爷或外公的亲戚则叫‘婆’。福州话的亲戚体系如此复杂,也难怪有一句俗语叫“姨妈亲家姑”,意思就是一堆多得数不清的亲戚。 听完我的介绍,室友倒吸一口气:“我的妈……啊不,你的妈,真多!” “等等,差点忘了有个例外。”我道,“你猜猜福州话里的‘老妈’是什么意思?” “这除了是妈妈,还能是什么吗?”室友问:“不对,根据福州话的规律,那应该是统称奶奶、外婆这边的女性长辈?” “不,”我笑道:“老妈(lau53-ma33),是‘老婆’的意思。” 我继续道:“比如,我们那里有一首关于冬至节的童谣,‘搓米时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老妈’,普通话的意思是‘一起搓米时,妈妈爱哥哥,哥哥要娶妻’,‘老妈(lau53-ma33)’就是老婆,而不是说哥哥要找妈妈。”室友听罢,表情就像是一张暴雨侵袭后的褶皱树皮。 “辨认福州话里的‘妈’,真是一门大学问!”室友长舒一口气,搭上我的肩:“走,回寝室吧!我也要尝尝你阿姨寄来的鱼丸,嘿嘿。” “喂!”我停住,他不解地看着我。我道:“什么阿姨,是姨妈(i33-ma33)!” 室友讪笑着搭着我继续往前走,企图掩盖已经被福州话的“妈们”绕晕的事实。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