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玉: 助福州“海丝”申遗“逆袭”

Published at Dec 28, 2020 09:07 am
第六届“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正在举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海丝”申遗的路上,福州曾差一点掉队,好在后来实现了“逆袭”,这其中就有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的一份努力。近日,记者采访了张振玉,听他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海丝”申遗 他助福州“逆袭” 2012 年,中国国内多个“海丝”城市联合申遗,在宁波探讨城市间建立联合运作机制,而此时福州却未拿到“入场券”。 得知消息后,张振玉受命前往宁波。 “文物是佐证历史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是最有说服力的。”张振玉说,当时他以文物“物化”福州“海丝”,用福州“海丝”遗存的独一性说服了多个城市的专家,让福州正式成为“海丝”联合申遗八个首发城市中的一员。 张振玉是福州最早一批研究“海丝”的专家,他说,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丝”的重要始发港和转运港,众多的考古发现、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都证明了这一点。 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离不开“丝绸”。过去30 多年来,福州南宋黄升墓、明代马森墓以及宋端平二年夫妻合葬墓出土了700多件丝织品,恰好填补了“海丝”联合申遗在宋代丝织品上的空白。 随后,“海丝”联合申遗城市推出首个关于“海丝”的联合展览,福州后来居上,成为展览的第二站。 入馆33 年 没离开过第一线主持策划办展、发表专题论文、编撰相关书籍…… 福州参与“ 海丝”申遗,张振玉倾注了大量心血,而这只是他33年文博工作的一个缩影。 自1987 年从厦门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后进入福州市博物馆,张振玉就没离开过第一线。刚开始时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库房,对文物进行登记、核对、编物、建档,这让他对馆里的藏品非常熟悉。你若问他博物馆的器物,他总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和故事。 “全国十大陈列精品” 提名奖,填补了福州在文博陈列展览领域从未获奖的空白;《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第一家国有博物馆牵手非国有博物馆联合办展……在张振玉的努力下,福州市博物馆的成绩单变厚了,他的青丝也变成了白发。 让文物“活”起来 致力“以物述史” 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都“活”起来,是张振玉一直探索的课题。 “观众需求就是对博物馆的要求”是张振玉提出的服务理念。他召集全馆集思广益,推出“文物在我身边”行动,打造了“五个一”(即免费的每周一讲坛、每月一鉴宝、每月一次陈列展览进校园、每月一次馆校互动主题活动、每月一次志愿者培训活动)文博品牌项目,2019 年被评为“学雷锋”四个最美项目之一。其中,“每月一鉴宝”是福州市博物馆和福州晚报联办的活动,已连续12 年免费为福州市民鉴宝。 疫情期间,他带领馆里的年轻团队,在网上推出“闽都华章——福州历史文化陈列展”,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推荐为网上优秀展。 为迎接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张振玉又有了新使命,“以物述史”的新篇章正徐徐展开。 (雷岩平林雅/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