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位于香港港岛西湾街22号的大同学校里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今年10月,开学礼上,这面红旗在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的石联大同学校内再次冉冉升起。望着75年后依旧色彩鲜艳的红旗,港人周氏一家眼中充满了坚定和怀念。从1999年用父母遗产捐建这所山村小学至今,25年间,周氏六兄妹风雨无阻每年前往探访两三次,或参加升学典礼,或与老师们共享团圆饭,或解决一些难以为外人言的困难。
刘新红是石联大同学校的现任校长,也是在校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在这所学校任职的22年间,她见证了周氏六兄妹的爱心如同种子一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感恩与希望之花。
号召港友捐款助校扩建
刘新红记得,2014年是石联大同学校发展的关键期。彼时学校仅有2栋教学楼,其中一栋为教师宿舍。教学空间不足,设备老旧跟不上时代发展,学校亟需筹资更新扩建。「当时资金缺口高达40多万元人民币,这对于任何一所乡村学校来说,都是不小的数目。那会周氏六兄妹其实也没钱了,但为了能让学校继续发展下去,他们一家人在香港四处号召朋友捐款。」短短几个月,这笔资金就到位,不仅建成了一栋新的教学楼,还为每个课室增设电教平台,新建了电脑室、图书室以及一条崭新的70米塑胶跑道。刘新红说,「从他们频繁往返于香港和清远,我能感受到这个过程一定很不容易。」
「五心」感动师生成就自己
刘新红用「五心」来概括六兄妹的高尚品格:忠心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孝心于继承父母的遗志,善心于持续不断地帮助山区孩子,恒心于25年风雨无阻的学校探访,真心于从不求回报默默奉献。「他们每年都会来学校两次,一次是开学,一次是春节前请老师们吃团圆饭。即使疫情期间也没有缺席过,家住中山的周兆强先生冒着风险过来。」
刘新红坦言,县里很多更好的学校曾向她抛橄榄枝,但她始终坚定地选择在石联大同学校任教。「每当我遇到困难,感觉压力很大的时候,就会想到他们。他们年事已高,仍对教育充满热诚,我还那么年轻,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刘新红感慨道,从事教育最大的成就感,是源于学生们在自己和周氏一家的感召之下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栋梁并学会感恩。
教育意义在于品格塑造
「我们是一所乡村学校,但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医生、律师、公务员等等,我深感欣慰。」提起学生们的成就,刘新红的眼中闪烁着骄傲。她说,孩子们经常回校看望她,给她带一些小惊喜。有一次咳嗽不止,有的学生给她送来药物,有的为她亲手熬制草药。这些点滴被她用文字记录下来,「看到他们学会了感恩,让我坚信,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品格的塑造。」
25年间,数千名乡村孩子从这里走向大城市,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周兆康笑称,他们从未想过回报,只期待这所学校能继续为内地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包括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发挥积极作用。「我的愿望就更简单了,我希望每年都回来这里参加他们的开学礼,从他们的笑脸我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周月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