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咸乐:把线面作坊做到“中国最大”
Published at Jan 25, 2021 03:08 pm
凌晨3点,闽清县梅溪镇,51岁的林咸乐已开始忙碌——半个身子探进大缸里,大手用力搅拌,伴随着水和食盐的“交响”,细散的白面粉逐渐成团。搓条、卷圈、上条、发酵、拉面……17 道工序后,丝细如发、柔软而韧的福州线面呈现出来。
这样的动作、流程,林咸乐家族重复了130多年。如今,林咸乐和弟弟是福州线面手工制作技艺的福建省、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们手上,福州线面实现了“走向全中国”的目标。
做出好的线面
诀窍是肯吃苦
线面,是中国面类中最长最细的面,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闻名。
对福州人来说,线面更是最熟悉的传统食物之一,它几乎见证了福州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大年初一,人们要吃一碗线面,祝福健康长寿;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而称“诞面”;结婚定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远离家门返归或远客入门,煮线面加两个蛋,谓之“太平面”。
“线面对福州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无论盛世或乱世,制作线面的师傅都有一口饭吃。”林咸乐说,他们家族做线面始于清末,屡经改进,十分有名。
1949年后,祖父林万居和父亲林国樵成为集体粮食加工厂线面制作的技术骨干。
林咸乐出生在闽清县三溪乡宝溪村,18岁那年,正式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线面。
“做线面要早起。这样才能在最热、最干燥的中午,进行拉面、晒面。”林咸乐说,要做出好的线面,最主要的诀窍是肯吃苦,“17道工序下来,要从凌晨忙碌到晚上”。
从家庭小作坊
做到“中国最大”
林咸乐开始做线面时,是一个家庭小作坊,一天的产量也就200多斤。
十几年前,林咸乐开始思考如何做大做强福州线面。“可那时候的线面都不易保存,很难卖到福州城外。”林咸乐说,他和家人不断试验,终于找到新的工艺。
新工艺制作的线面,能袋装生产、进入超市,销售渠道一下子宽了。
林咸乐还和家人用了整整一年,起草了线面行业食品QS认证标准,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线面行业终于有了自己的标准,他们家的工厂也成为行业首批通过中国食品QS安全认证的企业,产品还销往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海外市场。
如今,林家的小作坊已变成一家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因技艺遵循古法,企业也成为福州线面手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与保护单位。
林咸乐说,他们家族一年生产2000吨线面,是福建省乃至中国最大的线面加工企业。通过网络,家族每年卖出线面超过600吨,在拼多多平台上,他们的小店位列中国畅销榜线面第1名、挂面第8名。
“去年6月,我们尝试了直播,一天卖出4000 斤线面!”林咸乐说,他相信福州线面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福州文化也会随着美食流传开来。(江海文/图)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林咸乐:把线面作坊做到“中国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