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哪咤2》)截至昨日17时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已破149.56亿元(人民币,下同),向位列全球票房榜第5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发起冲击。与此同时,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上美影)主控出品的动画电影《燃比娃》入围了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Generation Kplus),并在柏林举行5场面向公众、1场面向市场的放映,取得不俗反响。国漫不断在国际领域出圈,东方美学闯入国际市场,多名业内人士向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国漫发展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发展阶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漫出海仍面临优质内容短缺瓶颈,圈子化创作难满足观众需求,需挖掘多元化题材创作,融古汇今打造文化IP,觅人类共情坐标,建独属产业链促文化新生,方能联通世界。●香港文汇报记者 倪梦璟 上海报道
从《哪咤2》到《燃比娃》,东方美学越来越受到国际青睐,奥斯卡奖评委希拉·索菲安曾在观影《哪咤2》后表示,这部电影在制作设计、音效、音乐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尽管我不熟悉中国的叙事方式和文化背景,我认为美国观众会对这些文化元素感兴趣,甚至可能会激发他们去了解更多。我个人很想再看一两遍,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细节,这部电影会让观众产生好奇心。」
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中,新生代单元主席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Markt)对《燃比娃》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这部影片在形式上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内涵,有时令人回味和身临其境,有时则富有表现力和近乎抽象。通过对神话隐喻的表达,它既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文化的窗口,同时又创造了一幅具有普遍共鸣的画布,具有极高的国际视野,这部真诚之作深深地触动了他。
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码艺术学院院长凌本新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动漫创作中,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与现代审美、叙事方式和角色设计相结合。例如,在角色设计上,「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戏曲中的造型元素,但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良。还有在诗句等文学元素的运用上,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其融入动漫的叙事中,以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深度。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3D动画、特效等,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动漫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圈子化创作难满足观众需求
谈及中国动漫发展,中国动漫集团知识产权中心负责人高东旭直言,中国动画电影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优质内容的短缺仍然是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
据艾媒谘询的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对影视作品最关注的要素中,剧情占比高达48.70%,位居第一。高东旭坦言,在过去部分动画电影过度依赖低俗情节和噱头来吸引观众眼球,这种短视的创作模式已逐渐被市场所淘汰。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电影的内容深度、艺术价值和制作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依赖人脉和圈子文化的创作模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缺乏创新和突破,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观影需求。」
挖掘多元创作题材
在高东旭看来,要打破这一发展困境,推动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尊重创作规律,汇聚行业内的精英人才,包括鼓励编剧深入生活,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真实情感和生活质感的故事。同时,还可以邀请文学界、影视界的资深人士参与剧本研讨与评审,从故事架构的合理性、人物塑造的丰满度、情节冲突的张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提升。
挖掘多元题材也是丰富动画电影内容的重要途径。高东旭表示,除了深入挖掘传统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还应将创作视角投向现代社会生活、未来科幻世界、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等领域。「只有通过这样多元化的创作探索,才能创作出兼具内容深度、艺术价值和制作水平的动画电影,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观影需求,推动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