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院校聚才力 一校兩園擴規模

Published at Dec 30, 2024 03:02 pm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致力推进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建设,积极推广「留学香港」品牌,更要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吸引不同阶段、符合发展所需的国际高端人才。香港浸会大学校长衞炳江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有关政策的关键在于「规模」,故务必善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势,助力解决本港空间不足、大科学项目有限等规模限制,才可进一步增加本港院校的吸引力。他以浸大为例,校园面积有限,早已有迁校的想法,故近年致力与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北师港浸大,UIC)加强联系,力推一校两园建设,期望以最短时间,解决地方狭隘的问题,在开设科目时,也更有弹性。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姬文风 

「香港几间大学其实是比较细的,即使八大加起来,用每年1.5万个一年级学士学位计,四年就6万人,内地有些大学一间都有五六万学生。」衞炳江说,倘再按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估算,八大的教授人数约4,000多人,仅与内地一所中型或以上大学的教授人数相若,「如果说我们的教授叻一点,我相信的,但始终规模不够,就很难产生出很大的影响力。」 

大科学大工程 有规模则有前景 

本港大学近年不断在国际排名中创出佳绩,共有5所大学位列全球百大。衞炳江表示,目前的排名方法较倾向于出文章、引用率等,而一些具影响力的大科学、大工程项目,就未必能够充分于排名中显示出来。「不是个个学生都看排名,有不少学生会想知道,自己来可以做到什么项目,这些香港有的,但可以再多做一点。」同样地,教授也是如此,「顶尖人才哪里都能去,要让他们能在香港充分发挥能力和想法,让他在其领域做得更加出名、有成功感,他们才有兴趣来。」 

这涉及科研项目的规模问题。特区政府近年推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引入国际创科领军人才,又在去年的施政报告容许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将提升一倍至40%。衞炳江形容是「有兵有将」,确实有助改善人员规模,但这也让本港的空间规模问题加剧。 

伙北师港浸大 发挥「两园」优势 

衞炳江举例说,浸大是八大中校园最小的一所大学,「我一上任(校长)已经思考,这里最大的限制就是地方……现在我已经被地方绑手绑脚,若再发展下去,我请到人又如何呢?我在哪找实验室给他们呢?」因此,他坦言很早已有迁校的念头,同时积极加强与UIC的联系交流,推动一校两园建设。 

「每次在(浸大)校园找地方,你就要收回别人的地方,那对方当然不乐意啦,这就有很多内耗。」反观UIC校园面积是浸大的十倍,他早前就为一位教授建立艺术科技工作室,「那边有地方,速度又快,5,000尺,两个半月起到,我买仪器运落嚟都不止两个半月,所以吸引力确实很大。」 

他形容,浸大与UIC之间,某程度上跟「一国两制」相似,既是同一所学校,但在法例上是两个独立法人,面对不同的法律规管,「举例我这边是不容许开工程(科目),当年升格大学时跟政府有协议;而我那边无这个问题。我并不是说要在那边做工程,但我可以去做。」这正好善用了两地的优势。 

回到有关吸引顶级教授人才、科研项目规模的问题,衞炳江认为,香港对很多海外专家学者都是有吸引力的,但他们同时看到香港的问题所在,就是城市不大。他笑说,为此,现在无论是收生还是请教授,都会积极宣传大湾区校园的优势。 

「用香港这个自由的城市吸引外国人才到来,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会被香港地小而困住,我们都可以有实验室、工作室在内地校园,可以做到很多研究,也可以取得内地经费。如果想做知识转移,也可以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他深信,只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香港便能摆脱一些规模上的掣肘,迎来进一步发展。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