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象山古建筑群
Published at Apr 19, 2021 08:57 am
近日,笔者前往福州鼓山镇横屿行政村拥上自然村进行文物调查,参观拥上村宏山古迹(象山庙),及周边观音阁、象山书院、商氏宗祠、宋代水井。这些相连或相邻的建筑组成一个宏大的建筑群。
象山庙,又称宏山古迹。庙在象山南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戏台、戏楼(俗称酒楼)、拜台、大殿、后殿等组成,占地面积2000 多平方米。门墙砖构,开三拱门。中门门额镶嵌“宏山古迹”石横匾。
戏台双坡顶,台前石柱阴刻:“千秋歌咏传虾屿,一曲升平谱象山。”下款:“大中华民国十七年孟冬吉旦立。里人潘圣城率子(敬字辈),孙(日字辈)敬献。”说明此戏台建于1928 年。戏台两前侧置戏楼,戏楼二层,石柱镌刻多对楹联。拜台四角,石柱木构架,民国建筑。
大殿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石木构架,殿前游廊轩顶,两边设封火墙,双坡顶。殿内圆形石柱粗大,呈瓜棱形,其中一石柱阴刻:“前宋乾道六年庚寅岁八月十三日经始。”另一圆形石柱镌刻:“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八月十二日翻盖。”两处题刻说明两个问题:一、大殿是元代至元二十七年翻盖。二、其庙是“前宋”乾道六年始建。这些瓜棱形石柱是宋代遗存、元代刻字其上,或是元代打制的,此事有待考证。每根石柱上端再嵌立木柱以支撑屋顶,木柱及屋顶疑为清代或民国重建。后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具有明代建筑风格。
观音阁,位于象山庙右侧(西侧),两边设封火墙,双坡顶,占地20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屋顶为现代重建。后殿略高于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观音阁尚存18 根圆形石柱,石柱镌刻文字均为宋人称谓。观音阁为象山庙组成部分,同为始建于宋代,其圆形瓜棱纹石柱为宋代遗存。
文昌阁,位于象山庙左侧(东侧)。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占地数十平方米。阁前遗存一块碑刻,碑长150 厘米,高49厘米。碑文:“象山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其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和私塾。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延续至明、清。象山书院不见志书记载,始建年代难于考究,但该书院始建不会早于宋乾道六年,最晚建于清代。现在文昌阁疑为清代重建,民国重修。象山书院碑应是清代或之前遗物。
商氏宗祠,在观音阁右侧。坐北向南,由门廊、天井、左右披榭、大厅组成,占地面积约260 平方米。门墙砖砌,开三门,中门门额楷书“商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尚保留明代建筑风格。祠前立有《商氏车头》碑,碑高135 厘米、宽63 厘米、厚13 厘米。碑文:“商氏车头,清乾隆壬辰重建
。”祠内立一块御赐碑,碑高180厘米,宽51厘米,文:“皇明。赐府庠生八□翁寿官商绍夏铭。万历十年正月吉日。”
宋代水井,位于文昌阁东侧。
井身均为圆形,花岗石砌造。其中一口井深6米;井栏是用整块花岗石凿成圆圈状,外径1 米,内径0.71米,高0.7米;外壁镌刻:“弟子郑初舍井栏一口,追荐考妣用资生界。绍兴十年四月日题。”楷书,字径10厘米。
象山古建筑群尚存宋、元、明、清、民国的遗迹遗物,目前因房地产开发,该建筑群面临被拆除危险。文物不能再生,为保护建筑群的完整性,建议除象山庙应保留外,观音阁、文昌阁、商氏宗祠、宋代水井均应予以保留,并把象山古建筑群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黄荣春文/图)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探访象山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