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马限山近代建筑群等5处上榜

Published at Dec 14, 2020 08:54 am
近日,福建省政府下发通知,公布了第十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范围,共有后崎山遗址等65处(含6处拓展项目)。其中福州有5处上榜,分别是长乐南雁山闽江口南岸炮台、马尾马限山近代建筑群、永泰香远堂、永泰麟瑞阁、闽侯十四门桥。 长乐南雁山闽江口南岸炮台 位于长乐区猴屿乡象屿村闽江南岸的炮台,与北岸亭头北雁山炮台对峙。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建成,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海战中被法军所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飞机轰炸。 现存炮台有两处,一处是基山寨西侧的东口炮台,又称里岸炮台,为平射炮台,内存2个炮位,由厚墙隔开,呈前小后大的八字形,上覆三合土顶盖,炮位后侧(西南侧)是长形山体峭壁,上凿有一小弹药库;另一处是南雁山麓的道头炮台,为前沿炮台,炮台由山体直接开挖而成,现存4个炮洞,洞口朝向江面一字排开。 长乐区文体旅局相关人士表示,按照属地原则,炮台主要归猴屿乡管理。 保护范围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马尾马限山近代建筑群 马尾马限山近代建筑群的建筑跨越时间较长,从清代至民国期间陆续建成。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后,英国陆续在马限山建造了监狱、副领事署、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和圣教医院等4座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1942年,民国海军部接收了马限山的副领事署及监狱,并在山上遍植梅树,命名为“梅园”。其中监狱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310平方米;副领事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圣教医院于1901年创办,后于1925年、1948年两次扩建,主要为外轮提供船员医疗和检疫服务,占地面积约76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56.8平方米。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圣教医院,改名为福建省马江医院。 相关人士介绍,目前马限山近代建筑群已完成修缮,老建筑正在进行活化利用,其中的圣教医院已开辟为非遗馆与特色文化展馆,今后将对公众开放。 保护范围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永泰香远堂 位于永泰县梧桐镇溪北村的香远堂,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历经19 年建设,共有大小房间180 余间。据永泰县文保中心相关人士介绍,香远堂是一座古民居,为当地郑氏祖屋,至今仍有老人居住。 该古民居大厅正面高悬“香远堂”牌匾,牌匾之下用楷书浮雕朱子家训。整个建筑为堂横式民居,占地面积2417.3平方米,建筑面积3797平方米。香远堂坐西南朝东北,通面宽45.87 米,通进深52.7米。中轴线共有前后三堂,分别为门厅、主厝、后楼。主厝共分7间,梢间与尽间之间以封火墙相隔。 堂屋两侧为水圳,跨水圳建有两层过水阁,通往外侧横屋。 保护范围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闽侯十四门桥 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有一座建造于宋代的古桥——十四门桥,系上街六桥林氏第六代林居广及其家族共同捐建,建于南宋淳熙四年至八年(1177年至1181年)。桥横跨溪源溪、邱阳河汇合处,是古代沟通闽江南港南岸与西部山区的主要通道。十四门桥至今已建成800余年,目前仍在供人们来往两岸。该桥东西走向,为13墩14孔石墩石梁桥,全长约95米,桥面共用石梁28根。 相关人士介绍,现在桥面尚存石梁题刻5处,东桥头存清代碑刻2通。 保护范围是桥东端外延10米至桥头公园围墙,桥西端外延25米至榕桥水闸西端连线,桥南、北两侧各向外延伸15米,面积约4927平方米。 永泰麟瑞阁 位于永泰县大洋镇麟阳村的麟瑞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清光绪年间(1874年至1908年)重建。麟瑞阁为六角五层楼阁建筑,坐东朝西,底层通面宽16米,通进深20.24米,从一层地面至顶总高19.2米。该阁为当地主祀文运的风水塔,从一层至五层分别祭祀土地正神、卢公、孔子、文昌、魁星等。相关人士介绍,麟瑞阁目前仍属于集体所有,平时也没有每天对外开放。 保护范围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毛小春管澍何佳媛/文受访者供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