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的七处“第一山”石刻
Published at May 20, 2022 03:38 pm
说起“第一山”,很多福州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乌山天王岭上“门对塔成双”的“第一山”。
这“第一山”,因石上有北宋书画家米芾行书“第一山”三字而名。虽然字旁有落款“米芾”二字,但我研究后认为,不论是史志记载,抑或石刻背景,都能清晰明辨,这不过是后人摹取米芾之字刻石而成,非米芾亲笔。
其实这和中国各地大大小小数十处的“第一山”相仿,可哪里又有那么多能被称为“第一”的山呢,不过是文人的修辞习惯与文人对家乡山水的推崇罢了。这其中还因为米芾题写“第一山”三字堪称神来之笔、气势磅礴、行云流水,便有许多人在题刻“第一山”时,喜欢摹仿米芾字体,像泰山、嵩山、庐山、武当山、峨眉山、终南山、江苏盱眙南山上的“第一山”等。在福州地区,就我所见,便有七处“第一山”,其中摹米芾字体的就有五处。下面我就按寻访时间顺序,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年拍过的这七处“第一山”。
第一处“第一山”自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乌山天王岭。从花封别径上去,左侧有红雨山房、高爷庙,右侧便是天王岭,其地唐时为三山黄氏所居,后人刻“祖居山下自唐迁,父老相传八百年。但使儿孙能守分,不令沧海变桑田”于石,据说这是黄氏卜宅之谶,说的是黄氏一族在此住了八百年,其间出了个大名鼎鼎的南宋绍定二年状元黄朴。
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黄朴,但他的女儿黄昇大家应该都知道,她的墓在北郊浮仓山,号称“老君骑牛穴”,光墓中就出土了三百多件服饰和丝织品,是当时典型的“白富美”。到了明初,赵王府审理、黄氏后裔黄子济以其地“望城中屋次鳞鳞”,创建鳞次台。入清后,台地辗转多姓,道光年间,邑人林材居此,俯仰岩间,篆书“第一山房”,而黄氏远徙,果应“祖居八百年”之谶。
郭柏苍在编《乌石山志》时收录有一段残刻,乃明正统十年(1445年)黄世瑛追述其祖黄子济的词句,在郭柏苍成书时残刻尚漫漶不清,近年重描,才让文字大白于天下,而它的“残”,罪魁祸首便是“第一山”石刻。文中出现的“古寺”为南涧报国寺,号南涧护国天王,天王岭、天王崎之名皆缘于此。高爷庙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报国寺的一部分。由此可知,“第一山”是刻在黄世瑛的旧刻上的,且此时黄氏已迁,不然怎么会任由外人破坏其祖先的石刻。所以,郭柏苍在《乌石山志》中写到:“第一山,摹米芾行书,字径二尺,镌天王岭”。
第二座“第一山”即永泰高盖山的名山室。此高盖山非福州仓山的高盖山,乃是五代时闽王王延钧时的“大闽西岳”,即“闽之华山”,《道书》则称其为“天下第七福地”。山巅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山室,七莲菜宋刻、血盆洞宋殿分峙东西,中间是一条题满宋代铭文的古道,古道上有一段路比较陡峭,号登云梯。字就刻在登云梯顶的巨壁上,直书“第一山”三字,两侧有款,左镌“元年十一月十二日刊”,右刻“寺僧明机仝徒僧真、徒孙如□立”。“第一山”三字为米芾字体,字幅高210厘米,宽68厘米,其中“第”字高101厘米,宽60厘米,“山”字高62厘米,宽60厘米。像这种只写“元年”,没有年号的题刻写法较为少见,估计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明知自个在“盗版”,不好意思写,一种是后人为了提高知名度,将年号凿掉,以攀附米芾,结果留下千古谜团。
第三座“第一山”即闽侯县祥谦镇的牛眠山。牛眠山是五虎山支脉百六峰中的一座山,形似卧牛,海拔125米,远眺可见五虎山端方如砚,淘江水潺潺流过。牛眠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蜿蜒于清廉里、灵岫里、永庆里,终于尚干珠山,也就是现在的祥谦、青口、尚干等地。石刻位于牛眠山东南麓岩壁上,直书“第一山”三字,字径36厘米,从落款“世德陈子镌”可知,此刻系陈世德所题,据村民介绍,陈姓在当地是仅次于林姓的大姓,迁自仓山埔顶,村中有建自清初的“江南陈氏宗祠”,陈世德生平事迹无考,只知他生活在民国时期。
第四座“第一山”即仓山林浦的狮山。狮山又名九曲山,上有仙人足迹,内浦、新浦从九曲山蜿蜒而下,注入濂江,形成“玉带环村,九曲十八弯”的景观。
民间有人说狮山像只母狮,与其隔着闽江对望的魁岐有只公狮。为什么说林浦的狮山是母狮呢?因为林浦西北的潘墩有座球山,形似狮球,三者构成双狮戏球的绝佳风水,所以林浦文风鼎盛、科甲蝉联,出了“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国师三祭酒”,可见风水绝佳。在狮山的西坡,有一块仰天的石刻,高240厘米,宽104 厘米,上写“第一山”三字,行书,纵1列,字高105厘米,宽53厘米,没有落款。有村民说是朱熹所书,但字体与米芾笔迹相似,疑为摹米芾笔迹之刻。
第五座“第一山”是福清新厝的棉亭山他。石刻位于棉亭村与东楼村交界处,字迹漫漶,非常难找。幸遇一南京大学毕业从事地质工作的退休老者,主动带我们翻山越岭寻找石刻,如果没有他,那些风化得如同纹路一般的石刻,踩在脚下都会被人忽略。这幅石刻也是仿米芾字体,幅宽约150厘米,高约200厘米,楷书,纵两列,最大字宽约56厘米,高约103厘米。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村民也说朱熹曾到此一游,并留下石刻。我猜估计是在当地村民看来朱熹名气大过米芾吧!我认真辨认过落款,系“明隆庆辛未春立”,可见系明代隆庆五年摹刻。
第六座“第一山”即洪塘的妙峰山。山不在高,堪堪百米,明南京工部尚书林廷选有诗赞:“强步环峰顶,何须倩正冠,乾坤收定局,一笑万松寒”。他的墓就在山的西麓,嘉靖十三年造,道光八年修,墓侧竖立一块青石碑,上写“第一山”,行书,落款米芾。据《洪塘小志》记载,此碑系林廷选生前仿米芾笔迹书写。
可惜妙峰山建陵园,林廷选墓只剩文保碑,“第一山”石刻不知所踪,管理处新刻一碑立在阶旁。
第七座“第一山”是最新发现的,位于乌山北坡、邻霄台下。这个石刻的资料几近于无,只有陈寿祺的《福州乌石山石刻》一书有这样一段记载:“第一山,楷书,径一尺五寸,镌周子祠后西南”。周子,即《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宋代先贤,以莲自况,品格高洁。他的五代孙落籍闽都,建祠以祀,清乾隆十一年,巡抚周学健重建,为家祠,现已圯。如今这一片正在修建公园,石刻孤悬一角,摇摇欲坠,看不出“第一山”的气势,引用林茂春《周子祠》一诗:“林深岚气聚,地辟岩容转”,遐想当年气象。
说到此,哪里才是真正的“第一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第一山”文化的传播和因为“第一山”石刻而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一众名山串联在了一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有趣的是,据专家考证,最早的米芾“第一山”石刻位于江苏盱眙的南山,米芾曾三次到过盱眙,后南山也因此改名为“ 第一山”。这处石刻后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时任盱眙知县的福州人郭起元摹勒乌山的“第一山”石刻到盱眙,道光年间,同是福州人的汪云佺在盱眙建“第一山亭”,以郭起元所拓翻刻于石上,使盱眙重新恢复了“第一山”景,也使米芾题字的寿命得以延长,以翻刻拓翻刻,这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穆睦文/图)
2022 年第20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福州地区的七处“第一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