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明之谷 ——永泰同安张氏宗祠

Published at Mar 14, 2023 09:17 am
游玩永泰著名庄寨嘉禄庄的客人,从同安街的弄口转出去,就会见到斜对面山脚下有一座外观奇特的建筑:红墙黛瓦,重檐叠楼,翘脊飞扬。它就是与同安镇的发展历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 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同安张氏旸谷宗祠。 建筑风貌独特 所谓“旸谷”,就是“日所出处,名曰旸明之谷”,即“太阳升起的地方”。此宗祠所在位置正是同安镇区的东边,背倚卧狮山。远观“狮头”临近嘉禄庄,“尾部”垂于街尾边上的县级文保单位“明良墓”,宗祠则占据了狮子的“下腹部”也就是子宫的位置,寓意子孙繁盛。 宗祠采用双座向:主体建筑的正殿坐东北向西南,周以石砌围墙,整个大院占地2568 平方米,建筑面积868平方米。而前门门户则设在西向,朝着宽阔的辅弼洋。 宗祠的布局甚为别致:从入户门进去,迎面是横向的花台硶,形似照壁;通道折而向南,再折而向东,登上十一级坎阶,来到殿前外埕,再折而向北,登上五级如意踏跺就是宗祠的前殿。这恰好走了一个“斗”形路线。祠内还挖掘了七口水井,称作“七星下凡”。下埕开掘了一口半月池,寓意为学斋前的泮池。因此,整个布局又称“七星伴月”。北斗在传统文化里是定位之星,找到它,人生就有了正确的方向。由此可见张氏先人的良苦用心。 进入前殿,可见到三面廊庑围着天井,后壁有功德碑等。过天井踏上五级垂带踏跺是正殿,六扇五开间,中间三间明间宽10.8米,进深九柱,总深度17.3米;柱材粗壮,柱础规整如鼓,表面花纹简约;稍间两面为夯土墙,墙体厚近70厘米。据记载,这些柱、础、墙都是古物。明间前后分拜殿和宗祖神祇龛两部分。拜殿梁上悬挂着10多面牌匾,记录了历史上辅弼张家的荣耀。楹柱上用覆轴制作了18副楹联,记录了张家从清河辗转来到辅弼的路程。神祇龛则供奉着自梁国公以下、与旸谷支系相关的历代祖先的灵牌位。 宗祠主殿采用了双重厅三重楼屋的结构。据了解,在中国的宗祠建筑中,建成三层楼的,极为罕见。 底层拜殿的高度比日常的两层楼还要高一些,厅顶部做成硬山大檐,多条梁檩桁架既加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也给牌匾悬挂留下了更多的位置。 楼厅太师壁上供奉着福州地区凤池张氏开辟者唐太师梁国公张睦的画像。厅前方有楼栏,倚栏远眺,辅弼洋风光尽收眼底——远山近峰彼此对称、列屏环绕,如日月相照、文武拱卫,正是古人眼中难得的左辅右弼的好山水格局。这或许是同安镇区旧名“辅弼”的由来吧。 明成化年间建祠 在国民政府时期,宗祠内驻扎过区公所;新中国成立后,此祠长期作为同安人民公社驻地。公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搬迁到新址后,宗祠还用做镇福利院数十年。可以说,此宗祠为地方管理和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旸谷张氏的祖先可以接续到两宋期间著名的爱国主义豪放词派的开山者张元幹。从张元幹的祖父张肩孟到曾孙张贡,连续六代都是进士出身,在朝为官。 张贡为嘉定十年吴潜榜进士,官朝奉郎、泌州通判。 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政绩颇佳。但朝中正值韩侂胄、史弥远相继当政,朝政紊乱,加上元兵大举侵犯,国势日蹙。贡公见回天无力,遂辞官归田,于绍定六年(1233年),带领妻儿寻觅得离老家月洲四十多里地的现同安镇定居,至今将近八百年。明成化年间,本系十八世后裔在旸谷建成了宗祠。 从贡公开始,旸谷张氏一直保留了每一代人不管几个亲兄弟,都要外出创业,但只能回乡一个的传统。外出的有的扎根都市,有的走向更深的山林。发展到如今,留在同安镇的后裔约七千多人,迁往本县他乡的后裔约八千人,迁居到福州、福安、福鼎以及海外的后裔也很多。 五大家风传承至今 在人丁发展的同时,旸谷张氏的良好家风也通过宗祠得以传承: 一是耕读传家的家风。这里的教子读书格言简明易懂:“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学老何为。教子读书,最好投资。子弟不读书,好比眼无珠。家有千金,不如藏书万卷。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着如蒿如草。” 宗祠至今坚持奖学金制度,每年农历正月的颁奖,成了族人的又一个隆重节日。凡是上年考上大学的本家学子,都能获得宗族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 二是教育子弟忠义为本。从古至今,张氏子弟均兢兢业业、为官清正。近代典型有参加过马江海战的昭涛,担任千总之职,在与侵略者的战斗中,能够身先士卒,以致负伤而牺牲。近代还出现了教育世家、医疗世家,他们所作的贡献,一直为乡人传颂。 三是孝友。张家一直讲究兄友弟恭,敦亲睦族。许多兄弟,不论发家与否,都能“食贫作苦,白首同居”,出现过连续四代人兄弟同心、妯娌情如姐妹的例子。堂上的“孝友”牌匾,就记载了清礼部题请、皇帝赐予表彰的典型事例。 四是家族女性不论娶进还是嫁出,都保有贞节懿行,善于持家。 五是大义大爱,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家族主持开辟整修了辅弼岭古道,修建了安捷桥、惜字坛、无嗣坛等公益工程。 “镇祠之宝”引人瞩目 同安镇张氏旸谷宗祠历史悠久。作为“八闽名祠”,它不仅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内藏也十分丰富。 宗祠中保存有修撰于清咸丰年间的族谱原件,记录了张元幹、张圣君的出生与生平事迹,可以为一些历史公案解疑释惑。 另一件“镇祠之宝”是近代理学宗师、乡贤余潜士的著作雕版(剩18面)。余潜士的儿媳是同安镇张氏女,平生仁心善行、勤俭持家、孝慈兼具。在余潜士去世后,她与余潜士的弟子、友人一起整理出版了《耕村先生全集》。这些全木雕刻的雕版就是该著作的部分“母本”,殊为珍贵。此外,张明恪中副榜举人后的“文魁”匾额也于2022年回归宗祠,引人观瞻。(张建设/文林振寿/图)   2023 年第11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