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献:希望打造福州“第四宝”
Published at May 07, 2020 03:35 pm
近日,在三坊七巷塔巷举办的杰瑞堂手工彩绘玻璃展成了“网红展”,近80万人次“云围观”这些色彩斑斓的“玻璃画”。
赵献是这场“网红展”的主创人员之一。手工彩绘玻璃工艺在福州已有上百年历史,2018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年前,他从加拿大回国,重拾这门老技艺,希望将其打造成福州“第四宝”。
创新工艺 老技艺获新生
昨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被搬上玻璃,在光线的照射下,画面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明暗对比层次丰富。“这就是‘玻璃画’的魅力所在。”赵献说。
手工彩绘玻璃在福州早有历史。民国时期,南后街的“永嘉号”玻璃店曾是中国最大的彩绘玻璃制造商,名盛一时,之后逐渐没落。
赵献在三坊七巷出生长大,后移居加拿大,2010年回福州后,出于对彩绘玻璃的喜爱,他打算重拾这门老技艺,让福州曾经的特色产业再现辉煌。
“你看,这盏彩绘玻璃灯笼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不过,画作从颜料到工艺都比较粗糙。”赵献说,传统的彩绘玻璃只是简单地用画笔在玻璃上作画后烧制,效果不佳。
他从改进工艺开始,让老技艺重获新生。经过两年多的钻研、尝试,他创新性地将针筒、刀片等作为创作工具,增强了“玻璃画”的美感。
据介绍,一幅“玻璃画”创作要经过10道工序。先用针筒挤上颜料描轮廓,而后用画笔填颜料,再用刀片一刀刀地将颜料推开。推颜料的过程很重要,要讲究画面层次、颜色的过渡,才能“演绎”出意境。一系列步骤完成后再进行烧制。
“创作‘玻璃画’,颜料最关键。”赵献说,一开始,他采用从美国等地引进的颜料,可这些颜料在福州却“水土不服”。既然引进的颜料达不到预期效果,他就自己研发,如今已研发出400多种适合“玻璃画”的颜料。
2010年回到福州后,赵献独资成立了福建杰瑞堂集团。他组建主创团队,研究手工彩绘玻璃工艺,10年来,主创团队由原来的10人发展到400多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将每个地区的文化元素搬上玻璃,以彩绘玻璃为载体,将中国元素推向国际舞台。”赵献说。
10年来,他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等十几家博物馆合作,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彩绘玻璃,打造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独特产品。这些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彩绘玻璃产品受到许多商家和民众的喜爱。
这几年,赵献还推出闽都文化素材的创意作品,将“三山两塔”、闽剧、三坊七巷、茉莉花等福州元素搬上彩绘玻璃。
“手工彩绘玻璃作品显现出来的艺术观感,是机械制品无法比拟的。”赵献说,之后他们会继续丰富闽都文化系列产品,希望把彩绘玻璃打造成继软木画、脱胎漆器、寿山石之后的福州“第四宝”。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赵献:希望打造福州“第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