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景行书院

Published at Jun 09, 2021 10:24 am
从原始社会讲求自然经验的教育,到周代泮宫、乡校,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一直向前发展,即使是不自觉的。 唐代,中央国子监统辖教育部门,而此时书院教育亦见端倪。 书院,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外,这种教育组织,弥补了“府州县学”不足。 清代,永泰有雍正七年 (1729 年)设立的正音书院,还有光绪年间乡绅林星煌等倡立的嵩口道南书院等。而乾隆年间创办的景行书院。在永泰登高山路,而名为“登高”,却如平地。现在,这里已开辟了一条历史街区。顺着小街巷进去,可以触摸往昔时光。 在一些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景行书院未修复前的样子,狼藉不堪。如同许多古代书院一样,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者改作他用,这是书院的命运。 2019 年,有关单位对其进行修缮,使之成为“永阳古城登高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据介绍,书院总占地面积917 平方米,建筑面积783 平方米,共计21 个房间。其中一进220平方米,二进360平方米,三进337平方米。 重建后的书院古香古色,并开辟书院课堂,堂中悬挂孔子像,整齐地摆着书桌。书院门口,树立“三状元坊”。前人云:“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南宋乾道二年、五年、八年,永泰人萧国梁、郑侨、黄定皆中状元,这是永泰历史上的大事。书院旁边一座楼,楼名“仰止”,早年供奉文昌君。“仰止”楼下,是一段青石板路,原为二十一层台阶,当地人俗称它为“二十一层崎”,寄寓学子步步登高之意。古人重视学习、崇敬文化,能以道德与学业作为人生理想。那条路,代表人生的选择,拐角之处,意味命运的转折。古代书院生徒从那里漫步而过,希望自己学业有成,以后为国家建功立业。 当地人说,以前书院周围有几株松树,屋顶常年松针落满,林荫下清泉时流,水从山壑注入书院池中。时代变迁,过往只成追忆。但从前人诗中,可以捕捉一些当年的画面。清人王惟沣《登高山》诗云:“闾阎低扑地,即此是高峰。行到山之顶,还疑平地同。松毛丛道左,菘味觑湖东。向往景行久,书声夕照中。”我环顾书院,自觉青石小桥最有韵味。栏杆与石板条已被岁月风烟消磨,历尽沧桑。桥身早已老去,而石缝中野草新生,透出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这座古桥,有一个故事:修复工作中,有人发现桥面有一石块发出声响,许多人不明缘故,疑是制作工艺不太考究,或石块偏移所致。后来得知系有意所为。学生坐不住板凳,有时逃学,当踩到这块石头,就暴露了自己。 桥下有一圆形水池,以前的学生,路过这里时都会照水自镜,以整肃衣冠,而后才去拜见老师。这些是书院的逸闻趣事,它与书院的创办、书院中的历史人物、书院日常教学等,构成一页书院的历史。 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永福代理知县王作霖设学宫于登高山麓,取名“景行书院”。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知县袁文宿重修关帝庙、孔庙。同时,也对这所书院进行修缮,并作有《重修景行书院记》一篇。 王作霖在登高山麓创办书院之后,此工程还未落架竣工即调往他处。此时的书院功能是用于祭祀朱熹,并未开展教学活动。袁知县来时,已隔33 年。 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地方官员及社会人士关注,景行书院“堂基失砥,山雨暴至,溢入厅事”,建筑早已倾圮颓败,“蔽缺殆甚”。 袁知县重视教育,认为“兴学立教,有司之职,不敢不先”。 当时修复资金除了官府财政外,主要来源于民间,廪生陈飞春等“力怂恿并举役,而都人士亦争先乐捐”。不久,书院讲堂、课舍等均修复如新,“又树墙其外为壮观”。以后延师掌教,“从此教行学兴,效及于乡国”,形成了“兴廉举孝,仁让风行”的社会风气。 据县志“循吏传”记载,光绪年间永泰县令刘敦华(号子春,山西人,光绪十一年任),也热心教育,关心书院发展,其人“秉性廉明,内直外和,尤加意造士。 增景行书院膏火,月有课、季有考,躬临扃门以试,亲操铅椠,亹亹不倦”。 景行书院的山长,据历史记载,有官志斋、谢维椿、力捷三等人,皆品学兼优之士。 力捷三,光绪二十年(1894年)榜举人,系汉字改革及切音字运动推行者,著有《闽腔快字》等书。 谢维椿,永泰人,号少梅。 同治六年(1867 年)中举,为人“廉隅自厉,不可干以私”,曾任延平教授、大田训导、漳浦教谕等职。通过其在县志中之“本传”记载文字,也可看出书院当时讲学一斑:“(谢维椿)掌教景行书院,语门人曰:‘学,觉也。 士类处而讲说之,求以觉此心焉。’‘善学者充吾本然。有觉之心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各中其责。故曰书院者,学宫之翼也。非然者,诸生于家容膝之地,闭户可以自精,虽学宫可虚也,悉书院也欤哉?’” 谢氏所言,“书院者,学宫之翼”。书院命名“景行”,有其意义。二字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注云:“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行之。”“景行”,表现了对先贤的敬畏之情,也寄托对后人的期望。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光绪帝诏令废除科举,知县陈应辰把“景行书院”改为“永福县立两等小学校”;民国时又改为鹤皋小学,解放初更名城关小学,后又演变为永泰实验小学。(陈常飞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