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美里7日讯)一群来自砂拉越林业机构(SFC)、服务于姆鲁国家公园的导游,日前参加由科廷大学举办的为期两天的高级地质培训工作坊,深入学习世界闻名的姆鲁洞穴的地质奥秘。
这项培训由科廷大学应用科学系副教授多米尼克道奇万博士(Dr. Dominique Dodge Wan)主讲,是科廷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社区参与计划的重要部分,旨在提升导游对洞穴形成过程的科学认知,让他们在导览时能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内容,并强化对姆鲁地下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共有逾16位来自姆鲁本地社区的专业导游参加培训,当中包括本南族(Penan)与贝拉湾族(Berawan)成员。
此项计划由姆鲁国家公园经理海因格斯特纳(Hein Gerstner)提出,并由旅游服务经理卞如美(Bian Rumei)协调。早在2024年姆鲁成功举办国际洞穴旅游协会大会(International Show Cave Association Conference)后便开始筹备。当时,道奇-万博士在大会中针对热带喀斯特地貌所作的精彩演讲,引发当地导游对进一步地质培训的浓厚兴趣。
道奇万博士表示,姆鲁洞穴是全球最壮观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向世界展示这些自然奇观的导游,理应对其地质意义有深入了解。这项培训结合科学与实践知识,提升导游讲解内容的深度与专业性。
工作坊内容涵盖姆鲁地质的关键方面,包括巨型石灰岩的起源与独特的洞穴结构。导游们透过岩石样本、地质图与地层剖面图,学习逾2000米厚的美里瑙石灰岩(Melinau Limestone)是如何演变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洞穴系统之一。
培训亮点之一是关于姆鲁洞穴中的稀有地质现象,例如“光蚀沟”(photokarren)只在热带洞穴入口处出现的生物侵蚀特征,以及受到生物活动影响而形成的“龟背钟乳石”(crayback stalagmites)。
道奇万指出,导游们特别想知道,为何姆鲁洞穴能‘生长’得如此巨大,答案其实在于雨水及邻近姆鲁砂岩的地表水,历经数百万年不断溶蚀石灰岩所致。
除了地质知识,培训也强化了导游对自然保育的意识。如今,他们能以更科学的方式向游客解说姆鲁洞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传达保护自然遗产的重要性。
道奇万博士早年曾在法国西南部完成喀斯特水文地质博士研究,累积丰富的洞穴与喀斯特地貌研究经验。
他指出,虽然法国也拥有著名的洞穴如达尔吉朗(Dargilan)与阿凡阿尔芒(Aven Armand),但与姆鲁洞穴相比,无论在规模或复杂程度上都远远不及。
这项培训是科廷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与姆鲁国家公园持续合作计划的一部分,旨在让本地社区受惠于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并积极参与保护砂拉越最珍贵的自然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