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国近半年掀起一股彩票热,今年前10个月销售彩票金额就逼近5000亿人民币(3273亿5350万令吉),增长幅度逾50%。但有中国专家就提醒,彩票热的背后可能反映出,国内年轻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焦虑,彩票反而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魏然在中国《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中国财政部最新发布的资料,1至10月累计,中国共销售彩票4758亿7600万人民币(约3115亿5935万令吉),同比增加1649亿1600万人民币(约1079亿7166万令吉),增长53.0%。这一增长的出现,年轻人群体近来对彩票的青睐“功不可没”,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年轻人心理需求值得关注。
魏然表明,相关资料显示,市面上常见的彩票大奖概率低于千万分之一,靠运气实现一夜暴富的几率微乎其微,那么年轻人究竟为何热衷于此类潜在回报如此之低的行为?
魏然认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权衡利弊的选择,都不仅是大脑基于概率做出的理性抉择,更反映著广阔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选择的深远影响。购彩确为回报率较低的投资,但给一些年轻人提供了情绪价值。
首先,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冒险”本身会促进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而诱发兴奋、激动、喜悦等积极情绪。其次,刮彩票、开奖相关内容在社群媒体上的爆火,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些年轻人的消费。
魏然直言,彩票的设计恰恰抓住了人们的“差一点”心态。猜对两个数字,就觉得意外横财触手可及─“多买少买,多少都要买;早中晚中,早晚都会中。”
他还表示,多项研究表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更倾向于购买彩票。这也就是说,对个人财政状况欠佳和职位晋升信心低迷的人群,反而更倾向于依靠“运气”改变现状。因此,有小部分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年轻人热衷购彩也就不难理解了。
魏然还强调,随著经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不少年轻人开始质疑传统的“读书—工作—成家—生子”流水线,追求超脱传统期待、更加丰盈独特的人生体验。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催生出不确定性和对生活缺少把控的感受,快节奏、全方位的“内卷”也侵蚀著年轻人审视自我、舒缓情绪的自由空间。在强大的不确定性之下,彩票反而成为了一些年轻人逃避现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