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壶村古民居
Published at Jul 31, 2023 09:39 am
新壶村位于福州闽清坂东镇柯洋山麓,自古以来就以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英才辈出而闻名于世。如今,新壶村更以其丰富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吸引着八方游人。
新壶村古民居群大多兴建于前清时期,如中国最大的古民居单体建筑“宏琳厝”,防御兼聚居的“新寨”和“旧寨”,端庄典雅的“后洋厝”,不可移动文物“玉壶里”和“良衡厝”,简洁朴素的“昌庐”,装饰精美的“春壶里”,形象生动的“旗杆厝”,源远流长的“文泉书院”,等级森严的“龙梅坊”等。此外,新壶村还有古河道、古井、古墓、古石桥、古河堤、古街巷等传统资源。2016年,新壶村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新壶村的明代传统民居均以木结构为主,土石辅之。清代、民国的古民居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夹筑马鞍形封火墙,凝结在古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彩绘、灰塑、楹联,都是新壶村文化厚重的表现。
新壶村的明朝古厝总体布局由正座、书院、回照、厨房组成,外形多呈现“凤凰展翅”状。明代厝建筑较矮,开间较少,斗拱、柱基、窗门装潢单调简谱,不见雕刻和彩绘。目前所剩较少。
至清代,新壶村民居有了明显发展提升。古厝的四周多以夯土墙形成围合,特别是正座两侧夯筑高大的封火墙,是其标志性特征。以宏琳厝为代表的古民居少则六扇五间,多则十扇九间,并出现多进式、群落相连的深宅大院。宏琳厝,又名“新壶里”,由里人黄作宾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其子宏琳命名。这座建筑为两层半土木结构,由三进正座、两翼横厝、外横厝及后座构成。
全厝有大小厅堂35 间,天井30个,花圃25个,大门13扇,水井4口,住房666 间,占地面积17832多平方米,曾族居100多户900多人。全厝为土木结构,前高后低,左右对称,以三条横向通贯,以廊庑、门洞、花墙、过街楼分隔成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布局整然有序。在装饰上,新壶村清代建筑在窗棂、斗拱、垂花柱、雀替、驼峰、梁枋、柱基等部位均有精美雕刻。
新壶村的民国建筑无论是形状、布局、结构都在很大程度延续清朝风格,但也融入新的元素,并且在装饰雕刻上有所简化。其次是中西结合的味道,比如昌庐,在保持清代建筑风格的架构上,出现了青砖立柱、卷式拱门、拱窗、玻璃窗、百叶窗、西式栏杆等西洋元素。再比如文泉书院,改变了之前以木头为主的风格,改为以夯土构筑并多以两层楼房的形式出现,二楼跳出墙体作悬挂式廊道。随着闽清人黄乃裳率领福州华侨下南洋垦荒荒创业后,归国华侨将定居国的建筑元素与家乡传统建筑相融合,出现中外合璧的新式建筑。
新壶村古民居沿河口水道呈线性分布,布局均匀分散。建筑群里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池塘、广场等。它们有的依坡而建,有的处河口要津,在构造上努力与自然环境融合,创造宜居的人文环境。
(谢彪)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新壶村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