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穆岭古驿道
Published at Jul 13, 2022 09:02 am
福州道路建设历史悠久,“唐陆庶开闽道四百里”,其后又逐渐形成“福延”“福莆”“福温”“福瓯”四条省际道路。本文要说的“穆岭古道”,即属“福莆”路段,其线路位置在今闽侯青口镇前洋村。古人从福州城经枕峰、兰圃、青圃、梅溪等地就到了福清。
这段驿道遗存在穆岭寺旁,因此处曾设“梅花驿站”,所以也称“梅花古道”。它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没有所谓的山间小道羊肠曲折,路势也并不险峻陡峭,“登天入渊,上下循环”更无从谈起。这里,不过数十步而已。据有关方面测量,这处驿道遗存长180米,高86级台阶。它藏在红墙黛瓦边,斑驳的石阶愈显清凉。与香火氤氲的寺庙相比,如同被遗落的闲置物。古道旁还遗留一方宋绍兴年间的“捨银碑”,时隔千年;驿道尽头有一座“贞寿牌坊”,悄无声息。
两宋以来,漳泉一带经济繁荣,海外交通发达。“福莆路”在福州与闽南之间的教育、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遍布足迹。
名贤、商旅往来,无数次文书传递,而今皆成过往。古来闽南秀才来省垣福州考举,多经过这里,此路无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正如寺中一副联句所言:驿道横陈英雄豪杰皆过客;庙门倒置山色花香并入堂。
所幸的是,在今“天仙府”(穆岭寺)旁尚有一处遗存——“穆岭亭”。也许就是当年行人旅途困顿歇息之地。福州评话序头有《进京路引》,这段文曾在福州民间广为传唱。其中内容与这条驿道有关:“……琯口大义隔蜀瞑,青圃兰圃慢慢走。乌龙过江三角埕,城门黄山乡下路,后坂直拔白湖亭。下屿红墙十锦祠,梅坞过岭仓前桥……建瓯五日到浦城,浦城出去入江西,换乘舟车再前行。”这段内容记录了古驿道的路线,古人经闽侯大义、青圃、兰圃,再过乌龙江,穿福州城,后转闽北出省,再由江西去京城。文中琯口、大义、青圃、兰圃、乌龙江、三角埕、城门这段路就是“福莆驿道”,而“穆岭古道”即“福莆驿道”中的青圃、兰圃段。行经此处时,暮色即降临,旅人在此休憩或留宿。这座亭据说初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现在,除了知道亭额落款时间为嘉庆十七年(1812年),其他无史料查考。亭的东面为墙,寺门像是亭门,这种格局也许是联中“庙门倒置”的结字用意。但无论如何,亭是驿道上常设的建筑物,道中除了亭,还有“铺”“馆”“站”等设置。青青古道,寒烟衰草,驿道中的亭多半给人离别伤感的印象。经历其中者,无不触景生愁,黯然销魂。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避免渡乌龙江风险,改为由侯官县“白鹭岭铺”西行,即由阳岐渡江到南通蒙(文)山,再经大田驿等道与原路相接。古代福州道路交通不似今天便利、发达,水路也是主要交通要道。
先说江行风险。
古来渡江之险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乾隆《福州府志》(卷16) 记载:“枕峰寺在归义里。《闽都记》:‘宋建隆元年(960)置,西峡渡之南。驿道往来,候潮之所,正统九年(1444年)重建。’”明王应钟《枕峰寺》诗,其中有句云:“万叠西来云海尽,一灯东度粤南通。”诗中“云海”“粤南”两个词就点出了江面壮阔、辽远及船只航行的去向。旧志“西峡江”条载:“在永福里,距城南六十里。受永福县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侯官仙崎江,又东流十余里,东峡江亦流合焉。”古人言行船艰难、水路险恶散见笔记、诗词,杨德政《渡西峡》诗云:“岂忘垂堂戒,何因涉险行。青山吹欲动,白浪涌如崩。鸥鹭惊飞尽,蛟璃结阵行。谁云舟楫好,未若羽毛轻。”据旧志载,仙崎江“源出永福明溪。
临江浒西岸,为芹洲。永福溪流迅急,久壅成洲,周回二十里,隐然。洲多产芹,故曰芹洲。又以四面皆水,号瀛洲”。文中“芹洲”“瀛洲”据有关族谱等书记载,其地理位置在今闽侯南通镇陈厝村一带。
江中险滩无数,事故时有发生。从后来的记载中,也可了解水路难行,如: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摧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大风,侯官阳岐江上五舟并覆,溺死兴、泉、漳三郡赶试生儒千余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二月大风,马江渡船覆死一百余人。
由于江行风险难免,故驿道线路的开辟与设置显得愈发重要。
再说当时改路。
叶向高《阳岐改旧路记》一文,给这段历史留下珍贵史料。文载:“……其后以兵乱榛芜,间逢虎暴,乃徙而由峡,路虽稍平,而每适风波,辄葬鱼腹……近者,隆(庆)、万(历)间大比之岁,生儒溺死以千百计,行旅病之。欲仍复旧路……将鸠工,属丁公奉命抚闽,乃移渡于阳岐江。自江而南,剪棘甃石,平高堙下,辟为周行者五十余里。为桥二,公馆二,铺舍六,亭一,徼庐十,增渡舟八,埏埴材木……自吾邑以至莆阳、漳泉之往来于兹者,江行如陆,陆行如市,阳侯不惊,猛兽屏迹,万口腾欢,歌谣载道。”通过这篇文章,可知由宋迄清,古代驿道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
对于“穆岭古驿道”,在其“本体”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更多文献。近日,福州市政协文史委开展“福州古驿道文化内涵挖掘和利用”课题研究,在考察“穆岭古道”时,笔者从穆岭寺中收获一本《穆岭风采》(华星出版社,2005年),书中收录本地多位作家文章,其中也写到这条古驿道,阅读后我不知“史料”来源何处,但它确是受用的。因为即使“道听途说”,却也提供了“线索”,使后来者能进一步取材研究。在古驿道历史与文化方面,可挖掘和阐述的有许多,如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线路发展、演变,探寻沿线自然景观、历史资源等,从而定义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上的关系乃至社会影响等。仅就“逸闻轶事”而言,也能列出一份“清单”,写出诸如“穆岭古道前世”“穆岭亭风雨”“陈文龙夜宿穆岭寺”“叶向高与穆岭古道”等系列故事,但这些都需要全面地了解和精细的考证。
在驿道沿线中尚存有文物遗迹与历史遗存,分布于青口、祥谦镇村落中,它们是福州古驿道历史的组成部分。如“三元桥”,是驿道在水域空间上的延伸;“坊口指路碑”,使旅人辨明方向;“虎头里程碑”,是路径的“导航”,而“ 古渡口”,则可视为古驿道上的水陆连接线。随着历史演进,古驿道同许多事物一样,经历着沧海桑田,很容易被世人遗弃、淡忘。福州许多驿道线路已中断,这是它难逃的宿命。《道德经》云:“功成身退,天之道。”人如是,事物亦如是。古驿道是古代经济、文化的“生命线”,但自公路产生之日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古代,顺着“穆岭道”往前走,可以通往“相思岭”,那里流传着动人的故事。(陈常飞文/图)
2022 年第28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探访穆岭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