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巴团结周”指南  教部:禁用枪械等武器

Published at Oct 31, 2023 09:32 am

教育部发布“巴勒斯坦团结周”指南,严禁使用枪械、长矛及剑等武器,勿办可能引起冲突的活动。

“巴勒斯坦团结周”进入第3天,教育部长法丽娜昨日(30日)在社交媒体发布这项活动指南,“7该”与“7不该”促师生依指南声援巴勒斯坦人民。

教育部发布“巴勒斯坦团结周”指南,提醒7项不该做的事,包括不该发表极端言论、不该怪罪于他人或宗教、不该操纵事实、不该举办恐引起冲突的活动、不该让政党政治参与、不该只突出单一观点及不该使用可能引起争议的符号或图标。

7项应该做的事,包括:

一、专注人道主义:强调人道主义斗争与和平的重要性,而不是宣扬暴力或争议事件;

二、促进理解:举办教育活动,如讲座、图片展或播映纪录片,展示巴勒斯坦真实情况;

三、邀权威人士担任演讲嘉宾:选择知识渊博且能以平衡的方式陈述事实的演讲者;

四、鼓励开放式对话:举办问答环节或以论坛形式,从不同角度讨论课题;

五、诚邀合作:邀请人道主义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分享经验,合作推展这项活动;

六、发起慈善活动:募集人道援助物资,如食物、衣物或教育书籍;

七、宣扬和平:所有活动都必须强调和平、公正及和谐的重要性。

7项不该做的事情,包括:

一、不该发表极端言论:禁止使用或可能被视为挑衅或支持暴力的符号,如枪支、剑和长矛;

二、不该怪罪于他人或宗教:勿以偏概全怪罪整个群体或某些宗教;

三、不该操纵事实:确保所有传达的资讯是正确无误;

四、不该举办恐引起冲突的活动:避免办像是街头抗议等可能引起冲突或紧张的活动;

五、不该让政党政治参与:勿偏袒或给予任何政党平台;

六、不该只突出单一观点:虽然活动宗旨是声援巴勒斯坦,但尽可能地平衡描述局势;

七、不该使用可能引起争议的符号或图标:包括可能冒犯他人的旗帜、口号或图片。

上周,教育部宣布,教育部旗下所有学校、技职学院、大学预科班学院及师训学院,将于10月29日至11月3日举办“巴勒斯坦团结周”,以响应政府捍卫巴勒斯坦人民权利和自由的立场。

然而,社交媒体广传,多所学校却出现教师与学生手持假枪的照片和视频,引起家长的担忧,就连人权律师茜蒂卡欣也大力批评,质疑学校俨然已成为培养圣战士的场所。

“这些武器是怎么回事?难道现在的学校都在训练圣战士吗?”

此外,一些家长忧校园恐成宣扬仇恨与战争场所,放话:“如果学校举办这种活动,我一定不会让孩子去(学校)!”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