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聯合育良種 增產三成迎「薯」光
Published at Oct 28, 2024 09:56 am
正值暑期,西南大学科技楼的五楼却格外热闹,来自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的教授瓦季姆·喀萨诺夫每日都来实验室开展实验工作。他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重庆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吕典秋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探讨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实现品种抗病性。
「瓦季姆·喀萨诺夫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也去过他的大学参观交流,哈萨克斯坦的马铃薯需求量巨大,格外重视中国的育种技术。」吕典秋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由西南大学牵头,联合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1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国内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院(简称「马铃薯创新院」)三年来收获的成果丰硕。马铃薯创新院组织国内科研院所、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合作联合选育了6个马铃薯新品种(系),其中因表皮为红色而得名的「红玫瑰」马铃薯已在示范田种植,较当地普通品种增产约30%。◆香港文汇报记者 孟冰、张蕊 重庆报道
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马铃薯广泛种植。从中国西北地区经中亚、东欧到西欧,从中国西南地区经南亚、中东地区、地中海地区到非洲和欧洲,存在着两条显著的马铃薯种植经济带。作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70万亩。然而,由于缺少优良品种及合格的脱毒种薯,当地马铃薯种植单产水平较低,仅为1.3吨/亩,产业发展缓慢。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埃及。埃及是非洲第一大马铃薯种植国,但由于缺少优良品种,单产仅在一吨左右。
缺乏良种是多国共同面临难题
吕典秋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在对哈萨克斯坦、埃及、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马铃薯产业调研后,马铃薯创新院的团队发现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育种技术缺乏、种质资源匮乏、种薯质量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现代农业机械缺乏、深加工企业缺乏、出口渠道差、附加值低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良种缺乏是多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孕育着农业发展的希望。吕典秋打开手机,给香港文汇报记者看了一张土豆的照片,「你看,这土豆多漂亮!」言谈中充满自豪。在四川方言中,「土豆」即马铃薯的通称。「这是我们创新院团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因其表皮为红色,将其命名为『红玫瑰』。」
合作助哈丰富种类提升技术
近年来,西南大学联合哈萨克斯坦塞弗林农业科技大学、埃及开罗大学及国内外企业,围绕马铃薯育种技术联合攻关、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种薯繁育与质量检测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在内蒙古商都县建立了「中—哈马铃薯育种示范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哈—中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在重庆建立了「中—埃马铃薯品种选育基地」。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内蒙古的生态条件相似,两地土壤类型都以黑砂壤为主,生产方式均采取机械化生产。而埃及与重庆同属高温气候,因此我们在国内将基地选在内蒙古和重庆,把哈、埃两国已有的马铃薯品种与国内优质种质资源进行杂交配制,联合测试、共享数据,开展马铃薯育种材料田间评价与选育工作。」吕典秋说。
以中哈双方共同选育的「红玫瑰」为例,出苗后85天左右即可收获,抗氧性活性物质高于一般马铃薯品种,产量潜力高,适宜在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北方一季作区种植。瓦季姆·喀萨诺夫教授表示「红玫瑰」是双方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并已经在当地马铃薯种植户中取得推广,「通过我们与中国西南大学的合作,哈萨克斯坦的种植户们丰富了马铃薯种植种类,也提升了种植技术。」
未来将培育更多适合中亚薯种
马铃薯是四倍体,有四套基因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多,意味着杂交选育的难度极大。吕典秋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培育优质马铃薯,育种目标是广适性、抗病性和稳产性,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和哈萨克斯坦已经联合育种两年多的时间了,确实发现了一些比较好的『材料』。」吕典秋口中的材料,是指在育种试验中所有的马铃薯杂交后代材料,「我们中哈双方的试验田里,每天都有各种『材料』试验数据,并能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选『材料』是漫长的过程,除了已经登记的『红玫瑰』品种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表现好的『材料』,正在做多点测试。未来两到三年,我们有自信培育更多适合在中亚推广的马铃薯品种。」
目前,马铃薯创新院共建基地已联合筛选马铃薯育种材料80余份,成功选育出6个马铃薯新品种(系),其中3个品种(系)适宜哈萨克斯坦种植及当地市场需求,正在当地进行品种登记,在哈萨克斯坦示范基地内的「红玫瑰」马铃薯品种产量较当地普通品种增产30%以上。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中哈聯合育良種 增產三成迎「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