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里13日讯)砂人联党都东支部青年团团长尹士华发表文告《写在“华教零拨款”争议之后》,针对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近日驳斥“2026年财政预算案华教零拨款”的说法,形容有关质疑是“荒谬的污蔑”。
然而,他的回应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把财政预算与部门分配混为一谈,企图以行政拨款来掩盖政策的空白。
这种“偷梁换柱”式的解释,才真正荒谬。
一、财政预算案不是“看情况发钱”
财政预算案,是国家年度施政蓝图,决定政府资源分配与政策方向。
它不是教育部手上那笔“谁申请就给谁”的维修经费,也不是部长临时批准的“看情况拨款”。
当预算案中完全没有列出“华教”相关拨款项目时,这并非“忘记提”,而是政府在制度层面上没有计划为华教编列预算。
换句话说,这不是“申请不申请”的问题,而是华教在国家预算中被制度性忽略的问题。
二、混淆“预算拨款”与“部门施舍”
黄家和所提到的“过去几年维修拨款”,实际上只是教育部年度经费中的剩余分配。
那不是财政预算案中专门为华教预留的项目,而是临时性的行政处理。
财政预算案中的“拨款”,是政策承诺;
而教育部内部的“分配”,只是行政安排。
黄家和刻意把两者混为一谈,说得好像华教获得“持续增加”的拨款,
事实上只是拿教育部的“零钱包”掩盖财政预算案的“空白页”。
这,正是“典型的偷梁换柱”。
三、华社质疑的,是“地位被消失”
华社从未否认教育部发放过维修拨款。
真正的质疑在于——华教在国家预算中彻底被消失。
2026年财政预算案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华教”、“华小”或“独中”等字眼。
这不是技术疏忽,而是象征性意义上的 边缘化与冷处理 。
更令人遗憾的是,行动党的40位国会议员,却齐声称赞这是一份“全面、包容、最好的预算案”。
如果一份完全忽略华教存在的预算案都能被视为“最好”,
那是否代表在他们心目中,华教也如同预算案中那样——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就是行动党对华社95%选票的回报吗?
四、当家不当权的尴尬现实
陆兆福早前坦言,安华提呈预算案前,他“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内容”。
一个部长尚且不知,可见行动党在政府中连基本的政策参与权都没有。
预算案是公正党与首相安华的“个人意志”,
而行动党40名国会议员,只能在预算案提呈后鼓掌背书。
若连参与讨论的资格都没有,又凭什么代表华社发声?
这不是“团结政府”,这是“听命政府”。
预算案中没有华教,不是偶然,而是行动党无权可言的必然结果。
五、别再昧着良心说话
黄家和说,“预算案要看细节”。
但细节里没有华教,这恰恰是最关键的细节。
行动党若真心关怀华教,就该在预算案编制前据理力争,
而不是事后替别人圆场、为不公粉饰太平。
一份完全忽略华教的预算案,却被他们吹捧为“最好的预算案”;
这不是政治成熟,而是道德沦陷。
拿着华社的选票,砸华社的锅,
说得好听是“现实政治”,实则是背弃初衷、出卖信任。
六、请记起当年的勇气
昔日反对党的行动党,敢怒敢言,为不公呐喊;
今日的行动党,却成了不公政策的辩护人。
当年他们批评“偏袒一族、忽略一方”;
如今却在同样的不公面前集体沉默、甚至拍手称快。
历史上,林长民身为官员,仍敢揭露国家政策的不义,
因为他有骨气、有民族良知。
反观今日的行动党,却再无林长民之流,
只剩下一群为官位低头、为权力妥协的政客——
戴着党徽,却丢了灵魂。
最后,尹士华强调“要尊重,不要施舍”,华社要的,不是施舍,而是承认与尊重。华教不是预算表里的一笔支出,而是民族文化的根。若政府连“华教”二字都不肯写进预算案,所谓“多元”便成了一纸空谈。”
他呼吁行动党,请不要再偷梁换柱。若还有一点良知,就请站回人民这一边,为华教发声,而不是为政治安逸而沉默。
然而,他的回应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把财政预算与部门分配混为一谈,企图以行政拨款来掩盖政策的空白。
这种“偷梁换柱”式的解释,才真正荒谬。
一、财政预算案不是“看情况发钱”
财政预算案,是国家年度施政蓝图,决定政府资源分配与政策方向。
它不是教育部手上那笔“谁申请就给谁”的维修经费,也不是部长临时批准的“看情况拨款”。
当预算案中完全没有列出“华教”相关拨款项目时,这并非“忘记提”,而是政府在制度层面上没有计划为华教编列预算。
换句话说,这不是“申请不申请”的问题,而是华教在国家预算中被制度性忽略的问题。
黄家和所提到的“过去几年维修拨款”,实际上只是教育部年度经费中的剩余分配。
那不是财政预算案中专门为华教预留的项目,而是临时性的行政处理。
财政预算案中的“拨款”,是政策承诺;
而教育部内部的“分配”,只是行政安排。
黄家和刻意把两者混为一谈,说得好像华教获得“持续增加”的拨款,
事实上只是拿教育部的“零钱包”掩盖财政预算案的“空白页”。
这,正是“典型的偷梁换柱”。
三、华社质疑的,是“地位被消失”
华社从未否认教育部发放过维修拨款。
真正的质疑在于——华教在国家预算中彻底被消失。
2026年财政预算案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华教”、“华小”或“独中”等字眼。
这不是技术疏忽,而是象征性意义上的 边缘化与冷处理 。
更令人遗憾的是,行动党的40位国会议员,却齐声称赞这是一份“全面、包容、最好的预算案”。
如果一份完全忽略华教存在的预算案都能被视为“最好”,
那是否代表在他们心目中,华教也如同预算案中那样——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就是行动党对华社95%选票的回报吗?
四、当家不当权的尴尬现实
陆兆福早前坦言,安华提呈预算案前,他“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内容”。
一个部长尚且不知,可见行动党在政府中连基本的政策参与权都没有。
预算案是公正党与首相安华的“个人意志”,
而行动党40名国会议员,只能在预算案提呈后鼓掌背书。
若连参与讨论的资格都没有,又凭什么代表华社发声?
这不是“团结政府”,这是“听命政府”。
预算案中没有华教,不是偶然,而是行动党无权可言的必然结果。
五、别再昧着良心说话
黄家和说,“预算案要看细节”。
但细节里没有华教,这恰恰是最关键的细节。
行动党若真心关怀华教,就该在预算案编制前据理力争,
而不是事后替别人圆场、为不公粉饰太平。
一份完全忽略华教的预算案,却被他们吹捧为“最好的预算案”;
这不是政治成熟,而是道德沦陷。
拿着华社的选票,砸华社的锅,
说得好听是“现实政治”,实则是背弃初衷、出卖信任。
六、请记起当年的勇气
昔日反对党的行动党,敢怒敢言,为不公呐喊;
今日的行动党,却成了不公政策的辩护人。
当年他们批评“偏袒一族、忽略一方”;
如今却在同样的不公面前集体沉默、甚至拍手称快。
历史上,林长民身为官员,仍敢揭露国家政策的不义,
因为他有骨气、有民族良知。
反观今日的行动党,却再无林长民之流,
只剩下一群为官位低头、为权力妥协的政客——
戴着党徽,却丢了灵魂。
最后,尹士华强调“要尊重,不要施舍”,华社要的,不是施舍,而是承认与尊重。华教不是预算表里的一笔支出,而是民族文化的根。若政府连“华教”二字都不肯写进预算案,所谓“多元”便成了一纸空谈。”
他呼吁行动党,请不要再偷梁换柱。若还有一点良知,就请站回人民这一边,为华教发声,而不是为政治安逸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