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支教育薪火 華文情緣潤心田

Published at Nov 20, 2025 12:15 pm
(斯市20日讯) 怀揣一份承诺,如春雨般浸润两载时光;牵起一生情缘,为心灵架设通往文明的桥梁,让汉语的种子在异国土地上持续生根发芽。

中国公派教师马迪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四川省侨务办公室联合选派,外派至汶莱中华中学开展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时光荏苒,回首这段岁月,虽显短暂,但教学相长的点滴记忆已成为他生命中深刻的烙印。这段经历必将化作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滋养他的心灵,丰富他的人生旅程。

2023 年 12 月 31 日,马迪肩负着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踏上素有“和平之邦”美誉的汶莱国土,开启在汶莱中华中学的两年支教生涯。从初抵时的文化适配到深耕后的教学创新,他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纽带,努力在“婆罗洲的明珠”上书写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动人篇章。

在两年支教期间,马迪始终牢记使命,恪守公派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积极开展中文教学,工作尽职尽责,富有成效地推动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主要经历和成就包括:连续两次参加中国驻汶莱大使馆举办的“中国日”活动,两度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76周年招待会;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增华阁”海外华裔青少年华语朗诵大赛、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第六届汶莱全国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2025年汶莱全国书法比赛及第八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等,并获颁“优秀指导教师奖”。

此外,马迪参加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举办的2025年新时代华文教师人工智能学习基础营与进阶营,并获得结业证书及“优秀学员”荣誉证书;他通过系统学习,将Microsoft Teams、OneNote、Forms等教育工具深度融合于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学习自信,并因此获评“2025-2026年度微软创新教育家(MIE)”。

初遇汶莱:跨越山海的支教生涯 文化适应与情感联结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汶莱中华中学的棕榈树梢,教室里已响起学生清亮的“马老师,早安!”声。两年间,这熟悉而温暖的问候已成为马迪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想初到汶莱,他仍记得当时的陌生与茫然。时光悄然流逝,这段特别的支教生涯也即将结束,而点点滴滴的记忆却如电影画面般浮现。

初到汶莱,当地的气候、环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障碍都是他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汶莱中文教学更注重听说能力,与国内教学方式有所不同,马迪也观察到学生华文基础差异显著。这促使他深入思考并强化教学策略,为不同语言背景和学习节奏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并关注他们的个体智力与发展。

令马迪感到温暖的是,汶中的同事常在他的座位上放上特色糕点、当地水果,甚至四川火锅底料——他们知道他来自四川,怕他想念家乡味道;学校行政领导对支教老师生活关怀细致入微,中国驻汶莱大使馆亦提供周全支持,邀请他参加各类节日活动,减轻了他的思乡之情。

最让马迪感动的是,一位四年级女生温晓恩拿着一张大熊猫图片问他是否认识,并能说出九寨沟、峨眉山、都江堰等四川名胜。原来,她和妈妈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马迪深感海外华裔孩子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相长:从传统教学到AI赋能的教育创新

支教期间,马迪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根据班级学情因材施教,并与同组华文教师提前备课,化解课堂生词难点,增添趣味内容,如教材、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源。教师们结合汶莱学生国情制作PPT,图文并茂讲解华语,完善课程建设,深受学生喜爱。

针对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马迪设计文化探究、生活礼仪与科技互动相结合的课件,如《端午节风俗——粽子的种类》《汶莱华人新年的礼仪》《有趣的形声字》AI教学场景对话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教学,让华文知识悄然流入学生心田。

在各类华文赛事中,马迪悉心指导学生斩获佳绩:

梁紫媛:2024年“增华阁”海外华裔青少年华语朗诵大赛少儿组铜奖;

温晓恩、黄晟睿: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

李彦达(非华裔学生):第六届汶莱全国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高小组非华裔组冠军;

艾奵娅(ANINDYA NOVEA ZAHWA):2025年全国书法比赛非华裔组金奖;

温晓恩:第八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少年组金奖。

看到学生领奖的自信笑容,马迪感到无比幸福,这不仅是学生努力的肯定,也是他支教工作的最好回报。他表示:“尤其是看到非华裔学生从最初对汉字一无所知,到能够优美成篇、写出工整的书法作品时,这种进步让我感慨不已,支教的意义不仅是教书,更是播撒文化理解的种子。”

同时,马迪有幸参加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举办的2025年新时代华文教师人工智能学习基础营和进阶营,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华文教育智慧课程建设》《生成式AI工具在华文教育场景的应用与测试》等专题课程中深耕不辍,熟练掌握AI教案生成、分层教学设计等创新方法,并获结业证书及“优秀学员”荣誉证书。

培训后,马迪将AI元素引入课堂,例如在《有趣的形声字》AI对话场景中,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发现汉字构字规律。人工智能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课堂互动性和探究性。

融合创新:持续学习 精进不辍 成为微软创新教育家

马迪所支教的汶莱中华中学连续多年获评“微软示范学校”,在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始终领先。近年来,在微软(汶莱)公司的支持下,学校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鼓励师生将微软技术深度融入日常教学。

马迪积极学习并熟练运用Microsoft Teams、OneNote、Forms等教育工具,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和课堂管理中,打造高效、吸引人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中文知识,培养技能与自信。

凭借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方面的探索,马迪被评为“2025-2026年度微软创新教育家(MIE)”,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他的个人努力,也体现了当代华文教师应具备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亲历交融:文化交流搭桥梁 家国情怀润心田

在汶莱期间,马迪连续两次参加中国驻汶莱大使馆举办的“中国日”活动,现场吸引了数千名各界代表。他看到来宾欣赏中华文化、武术展示、书法、剪纸、猜灯谜,深感自豪。这些活动让汶莱民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为中汶两国友谊搭建桥梁。

马迪曾两度受邀出席中国驻汶莱大使馆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与76周年。在庄重热烈的场合,他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份子,深切感受祖国繁荣昌盛与国际影响力的增长。



临别期许:两年耕耘终有获 文化纽带永相连

两年过去,马迪忘却初来时的紧张,将美好回忆带回中国。回望这段跨越山海的旅程,虽有忧思与汗水,但收获远比想象中丰硕,心中充盈难以尽述的温暖与成长。

他再次感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四川省侨办及中国驻汶莱大使馆给予支教机会;感谢汶莱中华中学董事会和许月兰校长等行政领导的悉心照顾及优良教学环境;感谢同事们热心支持与默契配合;感谢天真可爱的学生们,是他们的眼神和笑脸让马迪深切体会教师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马迪表示,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刻理解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将成为永恒宝贵的记忆,激励他在华文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

归国前夕,马迪写下:“支教终有期,但文化交流使命永无止境。我愿继续带着跨文化教育经验,在华文教育道路上坚定前行,让中汶之美与友谊之花在更广阔天地绽放!”

Author

Liew Yun Ki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