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开基 ——永泰大洋麟阳鄢氏宗祠

Published at Apr 10, 2023 09:25 am
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的麟阳鄢氏宗祠,坐落于永泰县大洋镇麟阳村卧牛山麓。宗祠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祠屋瓦顶翘脊,四周回廊环通,土木结构,古色古香,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与特色。上落正厅为半井扛梁大厅,宽敞明亮。下落有上下二石埕,上埕建有东西两书院,下埕面积约200平方米,至今还保留着旗杆石和练功石,同时建有围墙与门楼,结构十分完整。从远处看,整座宗祠四山环绕,气势恢宏。麒麟峰上古松修竹苍翠欲滴,卧牛山麓草木繁盛、郁郁葱葱。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溯源寻根,麟阳鄢氏的先祖与西周王室同姓姬。根据江西《临川鄢氏宗谱》和建宁《绥安鄢氏宗谱》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周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之弟召公姬奭封于燕,建都在蓟(今北京附近)。燕国被秦国灭后,燕孝王幼子姬乾逃难到赵地,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附近的汾河之滨隐居,易燕为鄢。 鄢姓始祖乾公,习周易,善兵法,于秦始皇执政时,先后出任陇西天嘉令甘州都尉等职,因抗击匈奴有功,升为将军。秦二世时出镇上谷、渔阳等燕国故地。秦末天下大乱,乾公弃职定居范阳。这就是麟阳鄢氏有太原、范阳的堂号由来。 东汉末,乾公十一世孙鄢锦文在朝中任谏议大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汉时,他愤而弃官,携妻儿老小迁往豫章(今江西南昌)郊外的松门山隐居。三国吴永安五年(262年),锦文长子鄢秉忠转迁江右北乡桐林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云山镇鄢坊村)定居,自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的1700多年间,耕读传家,人丁繁盛,有“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大房,遂成江西望族。承续600多年至今的永泰麟阳鄢氏后裔,也是江西抚州的支系。 五马三忠 世代传奇 宗祠正厅前廊柱的醒目楹联“五马家声远,三忠世泽长”,为鄢氏家族的门第联。其中“五马”是指麟阳鄢氏始祖鄢识(乾公后裔)。鄢识字知几,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人,曾任浙江金华同知,代理知府。他在金华为政期间,成绩卓著,被封为“奉议大夫”,也因此有了“金华公”之称谓。 鄢识后因倭寇侵扰辖区,一地失陷,被谪戍南平樟湖坂。明永乐二年(1404年),他奉红牌例到永福利阳(今永泰麟阳)屯田,麟阳鄢氏由此开基。又因古代人以“五马”(出行的车驾等级)来代指州郡长官,所以麟阳鄢氏有“五马开基”之说。 “三忠”讲的是金华公后裔中有三位为民请命、为国尽忠的族人,被明、清两朝皇帝敕封与褒奖。其一,抗倭义士。麟阳鄢氏六世鄢俊,号东桥,为人急公好义,从小立志报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入侵永泰。作为一个小小里长的他,自己捐输粮饷支援抗倭官兵,后又发散家财招募勇士,自请上阵杀敌,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其二,舍身保民。麟阳鄢氏九世鄢廷诲,明崇祯年间进士,任河南登封知县时遭遇灾荒与农民起义,他将李自成托其代修东岳庙的十万两银子分发给百姓买粮度荒。当李自成攻进登封城时,他只身面见闯王,尽揽罪责,为请求不要伤害登封民众而引剑自刎;其三,誓死抗清。麟阳鄢氏九世鄢正幾,任南明兵科给事中。在明朝灭亡后,他还多次组织义军开展反清复明斗争,矢志不渝。最后赋诗明志,在祖祠自缢尽忠。 麟阳鄢氏家族除以上“三忠”之外,从古至今还出现“戍边献身”授五品军功的鄢金秋,“中法马江海战”英烈鄢阿十,空军飞行员烈士鄢秉惠,在烈火中舍身救人的南平化肥厂厂长鄢承渠,还有近年为救落水儿童而献出年轻生命,被福州市评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的鄢剑平等一批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慷慨之歌。 科学名家鄢茂炎、陈若仙夫妇,他们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结为伉俪,共赴祖国大西北戈壁滩,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在大漠深处奋斗了大半辈子,先后获得二十几项科研成果与国际尖端科技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牌匾丰富 楹联精彩 600多年来,麟阳鄢氏宗祠几经焚毁、重建、整修及扩建。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麟阳鄢氏被诬陷,家族惨遭族难,房屋也被焚毁。幸三世鄢璇(字仲章)避难返回麟阳后,收拢部分幸存失散的鄢氏子侄,复兴祖业,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重建屋宇。清康熙年间,十二世鄢道羲带领族亲,增建东西八扇厢房及下落左右廊院。在纪念麟阳鄢氏入闽迁樟600周年之际,鄢氏族人又先后两次花巨资整修,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辛亥革命后的第三年(1914年),曾任厦门大学教授的十六世鄢耀枢在祠堂旁创办永泰西山第一所小学,以麟阳始祖名讳,起名为“知几学堂”(大洋中心小学的前身)。祠校合一,曾为西山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 麟阳鄢氏宗祠承载了厚重的宗族历史和丰厚的人文景观,不仅为永邑西山之最,在整个永泰县境内也是不多见的古代建筑样板。 走进宗祠,在大厅的正面上,悬挂着两道圣旨筒,还有“五马开基”“中兴祖业”“文章节义”三块牌匾,彰显了麟阳鄢氏先祖过往的艰辛与荣耀;大厅两侧及廊院上方悬挂着的“忠义”“节愍”“进士”“文魁”“武魁”“恩荣予养”等各类牌匾50余面,每一面都隐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 在宗祠的各处祠柱上挂有历代名人所撰写的楹联10余副,全用板材雕刻,黑底金字。这些楹联文字精练、寓意深远。其中大门口的一对楹联“麟峰毓秀绵旧德;卞水储英继流光”为清代名臣陈若琳所撰写,正厅内门柱联“义勇作干城逐寇安民一段英风弥百里;忠贞报王室整冠仗剑满腔正气贯千秋”和厅外官房柱联“先南唐以全一邑忘身奚翅忘家;后东桥而显两忠为民宁殊为国”两幅联均为清代永福(今永泰)县令王纲撰写,厅门柱联“舍身成仁全万命登民长敬仰;感天动地济众生史志永流芳”为河南登封县令张埙(廷诲公后任)所撰。 传承家风 造福桑梓 古往今来,麟阳鄢氏族人秉承“耕读传家,忠义报国”和“奋发进取, 崇德向善”的家风,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 麟阳鄢氏家族肇迁至今,传26世,发祥5000多户,共18000多人。 主要分布在永泰境内的大洋镇麟阳、大展、凤阳,梧桐镇的坵演等村落以及城关一带,还有族裔先后迁居闽清、福州、南平、厦门等地,一部分外迁到湖南新宁、台湾和港澳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初一为麟阳鄢氏祭祖活动日,分布在各地的鄢氏后裔都会怀着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派代表参加祭祖活动。聚会人数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人。 600多年来,麟阳鄢氏族人艰辛创业、奋力拼搏,经历了苦难与艰辛,迎来了今日的辉煌。这座宗祠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更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反映与缩影。它像一部历史教科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优良祖训家风,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鄢礼镜鄢仁锦/文林振寿/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