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稀土出口国,除持续探测新矿,也透过各种方式强化该领域主导权。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讯息,该所团队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发现大量稀土元素,且首次发现稀土在天然植物中“生物成矿”现象,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朱建喜研究员团队,首次观测到稀土在“乌毛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名为一种叫“镧独居石”的矿物。
报道称,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其产生的独居石则是工业上重要的稀土矿石,且相较天然独居石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在乌毛蕨内生长的生物独居石有纯净、无辐射的优势。
因此,在该团队于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的成果论文指出,此发现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新路径,即透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
稀土元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防、晶片等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由于中国在稀土出口、生产技术上居全球主导地位,成为左右中美贸易战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