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莲宅村打造“五莲文化”
Published at Dec 14, 2019 07:49 am
福建福州闽清县塔庄镇莲宅村位于梅溪上游东畔,因其后山峰形似倒蒂莲花而得名。1985年,福州市民政局批准该村为革命老区村。
因“莲”得名,也从“莲”着手,近年来,莲宅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打造“五莲文化”,建成了一个集赏荷花美景、看百年古厝、学红色历史于一体的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今年10月,随着莲宅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名单,它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迎来新的契机。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五莲文化”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村,莲宅村有着深厚的红色记忆。莲宅村党支部书记林以煌介绍,1947年6月,闽永游击支队在莲宅村建立了一个联络总站,联络总站共发展了12个联络分站,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地下革命组织网络。
莲宅村还分布有7座历史已超过百年且保存良好的老宅,它们现存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1000多平方米不等。同时,该村种植的芋子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是,即便有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由于一直没有找准发展方向和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莲宅村的经济一度十分萎靡。2013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2016年之前,村子还头顶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既然村名有‘莲’字,为什么不从这‘莲’字上做点文章,走出一条适合莲宅村发展的路子呢?”林以煌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莲宅村两委主动出击,打造“五莲文化”,即:“莲”——莲花产业;“廉”——清廉正派的家风;“镰”——世世代代用一把“镰刀”,艰苦创业的精神;“连”——村干部与群众心连心;“联”——莲宅村紧随潮流,开展互联网经济模式运作。
2016年,莲宅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充分开发当地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并结合乡村环境美化项目,建成了集赏荷花美景、看百年古厝、学红色历史于一体的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村子也在2017年成功“脱帽”。今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8万元。
一公里木栈道贯村公园汇聚红色记忆
村里一条近1公里的木栈道十分显眼。林以煌告诉记者,2017年,村两委从三明建宁县引进了莲花种子,并将村子里的15亩闲置耕地改造成了莲塘。随后,村里又建了这条木栈道。木栈道贯穿全村,建于灌溉水渠上方,丝毫没有占用耕地。从去年起,每年6月至8月便迎来了莲花的花期。一边是绿肥红瘦的荷塘景色,另一边则是以蔬菜、稻谷为主,纵横交错的农田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同时,在莲塘边上还有那7座古朴典雅的古厝,白墙黑瓦马头檐,古色古香。
此外,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升项目,村里还新修建了一个红色记忆公园。在公园里,廉政教育知识、红色文化墙画、催人奋进的革命先烈故事等,汇聚成了一条“红色记忆走廊”。目前,这个公园成了不少福州市民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红色教育基地。
“6月至8月是游客到村子旅游的高峰期,特别是周末,日接待量多达2000人。”林以煌说。
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林以煌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莲宅村村民一直是以种养殖业为生计,但其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担保难、贷款难等难题一直困扰着村民。
为此,近年来,在村两委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农业银行等机构相继为村民们提供了一定额度的贷款,让村民有了底气,扩大种养殖规模。特别是今年8月,农行闽清县支行还与莲宅村签约,双方开展银村共建合作。依托农行的“惠农e贷”等农户金融产品,符合条件的村民不需提供抵押物,最高可贷30万元,年利率在5.6%左右,并可随借随还。截至目前,全村近200户村民参与了这类贷款,芋子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400多亩,每亩年产4000斤,芋子的产量实现了供不应求。
“莲宅村‘五莲文化’的发展模式开始初显成效。”闽清县委乡村振兴办的工作人员说,今年10月,莲宅村还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名单,从今年起到2022年,省、市、县三级下拨的800万资金将陆续到位,并将通过项目化管理,重点用于发展莲宅村的产业,以及补齐村里的公共服务短板。
林以煌表示,在此契机下,下一阶段,莲宅村将开发莲品一条街、莲花民宿、莲艺工坊等旅游项目。(记者 陈木易)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福建闽清莲宅村打造“五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