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減近三分二 砂人猿列極危物種

Published at Aug 19, 2021 07:30 am
砂拉越和沙巴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领域有许多值得骄傲之处。不仅是兴盛的生态系统及丰富的动植物群的家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栖哺乳动物 - 婆罗洲人猿(Bornean orang-utan)的家园。婆罗洲人猿是三种人猿品种之一,属于亚洲唯一的大型猿类。 婆罗洲人猿有三个亚种,即东北部婆罗洲人猿(Pongo pygmaeus morio),栖息于印尼加里曼丹东部和沙巴,西北部婆罗洲人猿(P. p. pygmaeus),栖息于印尼加里曼丹西北部和砂拉越以及西南部婆罗洲人猿(P. p. wurmbii),栖息于印尼加里曼丹西南部和中部。 如同婆罗洲许多的其他物种一样,婆罗洲人猿在过去数十年面对着各种威胁,导致其数量减少。1973 年,婆罗洲拥有大约28万8500只人猿。然而到2016 年,人猿的数量减少近三分之二之多,只有10万4700只。 在马来西亚,婆罗洲人猿的数量一直是可观的。预计在砂拉越和沙巴有1万3000只野生人猿。这些数字可视为稳定,只要实行良好的森林和保育管理,同时提高环保意识,相信将会保持不变。然而,人猿的数量稳定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坐视不理。反之,这提醒着我们,必须采取更多行动,继续保护森林里的人猿的未来。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60728" align="alignnone" width="653"] 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保育总监陈作焜(Dr. Henry Chan)呼吁各方继续努力保护我们森林中的婆罗洲人猿的未来。[/caption] 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Malaysia)保育总监陈作焜(Dr. Henry Chan)指出,在砂拉越,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也正努力保护于峇当艾乌鲁双溪蒙洋(Ulu Sungai Menyang,Batang Ai)的人猿栖息地。此计划的目标是为该社区居民提供生计,避免他们把附近的森林进行转型,毕竟那里也是人猿的栖息地。砂拉越的人猿亚种是西北部婆罗洲人猿(Pongo pygmaeus pygmaeus),在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濒危物种的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 据估计,砂拉越只有少于2000只人猿,主要栖息在保护区内,即峇当艾国家公园(Batang Ai National Park)、兰贾恩迪茂野生动物保护区(Lanjak Entimau Wildlife Sanctuary)和乌鲁双溪蒙洋保护区(Ulu Sungai Menyang Conservation Area)。再者,这些保护区靠近社区,也与印尼加里曼丹毗邻。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60730" align="alignnone" width="770"] 曼卡长屋的周围环绕着茂密的再生林,这也是人猿的理想栖息之地。[/caption] 陈作焜说,2016年,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同砂森林局、曼卡长屋(Rumah Manggat)及一家私人公司共同推行一项大型的先锋保育计划,旨在改善乌鲁双溪蒙洋社区的生活。该项计划是由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育与核安全部资助,于婆罗洲之心跨界保育工作绿色经济的其中一部分。 “众所周知,人猿会冒险闯入曼卡长屋的农地和再生林,尤其是在果树结果的季节,而长屋居民都崇敬这些人猿,因为他们相信人类是人猿的后代。” 照片显示在2017 年刚进行沉香树苗种植工作时土地退化的状况,以及两年后已绿化的土地。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砂森林局安排的志工协助下,于2017 年分批提供1万1000棵沉香树苗 (agarwood/gaharu/Aquilaria microcarpa),种植在曼卡长屋面积5.5公顷的退化土地上。在这之前,砂森林局已在当地种植了3000棵沉香树苗。 陈作焜解释,在传统上,沉香树在进行接菌后可生产芳香的树脂,用于熏香和香水。 “曼卡长屋的居民作出不同的转变,种植沉香树以持续性的采收其叶子生产高级有机沉香茶。这些沉香茶为居民提供收入,同时也避免他们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活动而开辟人猿的栖息地和森林。” [caption id="attachment_11660729" align="alignnone" width="770"] 曼卡长屋屋长曼卡莫里凯(Manggat Meringai)是乌鲁双溪蒙洋(Ulu Sungai Menyang)人猿保育工作的捍卫者和先锋。[/caption] 曼卡长屋屋长曼卡莫里凯(Manggat Meringai)表示,砂森林局官员于2014年来到他们的村庄,向他们提出开辟沉香茶园的发展潜能。 “两年后,我开始寻求获取树苗供应的方法。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为我们赞助树苗。在我看来,与砂森林局及其他非政府组织一起合作收获良多。我们非常感谢他们。” 曼卡希望其他长屋也可以仿效类似的人猿保育及社区生计计划。“我们应该保护村庄后方的森林完好无损,因为有人猿居住于此。我们必须学会与人猿和谐共处”。 来自乌鲁双溪蒙洋(Ulu Sungai Menyang)的第一批高级有机沉香茶。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将继续与其他伙伴合作,协助曼卡长屋的居民,并为他们提供有关树木监督和害虫管理、茶叶加工和营销,以及生态志愿服务各方面的知识。 然而,自爆发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以来,曼卡长屋无法接待前往体验长屋生活,同时协助进行除草及打理沉香园的游客及志工。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团队也无法前往该长屋进行例常的每月监督和进行能力建设活动。尽管如此,我们的团队依然保持乐观,并会继续寻找替代方案来应对种种挑战。 陈作焜指出,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保育工作是长期性的,也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极力保护人猿的栖息地,加强其连通性,减少社区侵占和土地转换。 他补充,他们也计划在人猿出没的其他地区,如砂拉越的乐宋山(Gunung Lesung)-乌鲁诗巫遥(Ulu Sebuyau)- 瑟迪鲁(Sedilu)国家公园,并与周围的油棕园和小农民合作,让他们一同参与人猿保育工作。 陈作焜表示,作为沙巴生命景观计划三大支柱(保护、生产、修复)之一,森林修复是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主要工作之一,这是作为人猿保育的一种方式。人猿的生存面临着两个主要的威胁包括森林砍伐导致它们失去栖息地、土地转换为农业地以及基本设施发展。作为树栖动物,树木对人猿非常重要,不仅是它们的庇护所,也是食物来源和活动之处。 “为了确保人猿得以生存,我们必须确保它们拥有合适的栖息地,并修复已退化或被破坏的栖息地。” 他补充,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沙巴的比顿山森林保护区(Bukit Piton Forest Reserve)进行的森林修复工作就是范例。 比顿山坐落于沙巴拿笃。直至2007年,比顿山森林保护区是一座严重退化及破坏的森林。该座森林在1980年代被过度砍伐及开辟。干旱引发的林火更进一步摧毁及导致森林严重退化。比顿山森林保护区也非常偏僻,在北部和东部有油棕园,南部则是西加玛河(Segama River)。更重要的是,比顿山也是大约300只婆罗洲人猿的家园。 比顿山以及栖息于此的人猿,未来暗淡无光。一座退化的森林只有转换成农业地才具有经济价值。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下一个符合逻辑的步骤就是将比顿山转换为油棕种植地,就像周围的油棕种园一样。然而,人猿无法在油棕园生存,而且该座森林地处偏僻,它们根本无处可去。 鉴于修复比顿山对人猿保育极为重要,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沙巴森林局于 2007年率先在该森林保护区推行森林修复计划。在开放和空旷区域种植快速生长的树木,即Binuang(Octomeles Sumatrana)及Laran(Neolamarckia Cadamba)。同时,为了照顾人猿的食性,也种植了各种果树,包括Sengkuang (Dracontomelon dao)、Terap (Arthocarpus spp.) 以及无花果树(Ficus spp.)。 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人猿保育经理多娜西蒙(Donna Simon)在沙巴对人猿进行航空勘测工作。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人猿保育经理多娜西蒙(Donna Simon)表示,森林修复计划超过十年才完成,而在2019 年,比顿山森林保护区有2400公顷的土地获得修复。 “森林修复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 可以看到树木茁壮成长,也发现了各种野生动物的踪迹,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看到人猿把重新种植的树木当作食物来源和庇护所。此外,还发现了人猿宝宝,这证明了它们已在这个曾经力求生存的地方繁衍生息。” 她重申:“无论如何,我们对马来西亚人猿的保育工作和努力并不会因着比顿山的成果而停止。” 在拿笃以东偏远一带,我们正努力修复退化的森林,并在巴加合( Bagahak) 建立生态走廊,以保持踏缤野生动物保护区(Tabin Wildlife Reserve)和昔拉布干森林保护区(Silabukan Forest Reserve)野生动物的连通性。多娜解释,该生态走廊长约5公里、宽约200米,将作为大象、人猿及其他动物通行的重要通道。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这项修复计划需要大约5年的时间及耗资超过138万令吉。 该生态走廊将可确保野生动物的正常移动和定期迁徙不会受到人类的活动所限制。目前,尚未在巴加合(Bagahak)生态走廊发现人猿的踪迹,因为那里还是一个开放式区域,沿河有着破碎的河岸林。 然而,据估计,踏缤野生动物保护区有1000只人猿,而昔拉布干森林保护区有50只人猿。因此,这两座森林的连通性对于维持两地人猿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至关重要。除了人猿,至少还发现了有一群大象通过河岸地从踏缤 - 昔拉布干两地来回迁徙。

Author

联合日报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