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名士林雨化

Published at Jan 17, 2022 03:08 pm
林雨化(1744-1811年),字希五,闽县人,世居福州螺洲镇。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戊子举人,经大挑,补授宁德教谕(宁德县教育局长)。他还是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的好友。 据史书记载,林雨化“秉性刚严,骨格坚篬”。他生活简朴,乐观豁达,不附权贵,清正廉守;他性情耿直,疾贪如仇,对贪腐现象敢于指出、敢于批评,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福建发生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米价每石升至三千余钱,百姓流离失所,福州城及聚集周边地区的流民高达数十万人,民众频因饥饿而死。当地政府本应赈荒济民,但本省布政使杨廷桦(蘅圃)等当权者却倒行逆施,竟下令要百姓买谷入仓,建立常平仓以备荒。此刻林雨化以大无畏的气概,上书福建布政使,为民请命。林雨化呈递《上杨蘅圃方伯书》,警告这位昏官说:“顷闻发籴翟之命,外间固已嚣然,若果行之,恐生事变。”事后,许多人对他敢于执言感到十分钦佩。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福建长泰林、薛两大家族因农田水利之争酿成械斗,告于官府,由县而省。福建按察使钱士椿受贿白银1400两,闽浙总督伍纳拉受贿1000两。判案时,他们颠倒是非,不分曲直;藩台、粮道、盐道等省治大小官员都受贿赂,以致造成十八命沉冤。 全省轰动,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林雨化挺身而出,趁元宵灯展之机,制作几盏大花灯,公诸于众,暗寓一首打油诗:“五道官不正,双司争要钱。两台黑暗暗,惟有祝光明。”钱士椿等获知,恼羞成怒,立即派兵冲散花灯赛会。 三天后,福州知府全奉收了300两白银的贿赂,收买诸生林芳杰诬控,抓捕林雨化。在狱中,林雨化历数省城贪官罪行,执拗不屈。于是,拘禁七个月后,被遣戍新疆乌鲁木齐。 遣戍之日,他还与知府全奉抗辩,以致途中遭受非人苛虐,“加械具首途,锁诸木笼,不得屈伸;下船闭置舱底,几不能续气;备尝毒手屡号,仅而不死”。 三年后的1795年,嘉庆帝登基,大赦天下,林雨化被释回,年已六十。 林雨化入关时,发生了戏剧性一幕,适遇前知府全奉因罪论戍。林雨化投名帖往见,夹一诗嘲之:三百白金亦小哉,忍将名教扫尘埃。好还天道君知否?我却回时尔又来。前知府全奉读后晕厥于地。 林雨化回榕后,仍以读书作文为事,并设馆授徒,意气不少衰。正因为他铁骨铮铮、宁折不弯的可贵品质及其大才高文,时人尊称他“ 闽南林夫子”。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雨化在福州病逝,享年68岁。 比林雨化稍晚、自称“愚弟”的陈若霖(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末代帝师陈宝琛的曾祖父)说:(林雨化)门下士熏其德者多成伟器。可见林雨化对清代中晚期福建士风产生的影响之大。 林雨化虽然只是一位举人和八品教谕,但他的道德文章却深刻地影响了福州的后辈梁章钜(两广总督)、林则徐(云贵总督)等一批清末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梁章钜把他当作老师,林则徐也把他当作尊敬的长辈。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雨化和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等人结“真率会”,定有社规二十条,具有开明、革新的进步倾向。 当时林则徐第一次赴京会试未果,返乡当起了私塾先生,林父常让他陪同参加“真率会”的活动。林则徐从小屡听父亲谈起林雨化的事迹,“心敬慕之,欲修一见”。后在会中见到林雨化,亲耳聆听其教诲,更为其人品所折服。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22岁,林雨化编成《古文初集》后,让林则徐“据所见为序”。林则徐“卒读之,漏下三刻,反省若不能已”,当即为之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后序。序中不仅对林雨化的正直品格表示仰慕,对他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而且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之情。 林则徐在序言中热情洋溢地表达对林雨化的仰慕、敬佩之情:“先生梗直独操,出于天性,而道高毁来,身处冷官,触怒权贵,至于文致周内,下狱投荒,垂白在堂,孤身万里。士君子固有遇人不淑、守正被害如先生者乎?徐(即林则徐)年方冠,心敬慕之,欲修一见,然犹恐先生岩岩独立,绝不与后生小子以可灸之路。及以父执礼进谒,乃知先生处己若虚、诲人不倦如是也……他日斯集行世,后进英髦成资准酌。先生之文不朽,先生之教其亦不衰矣!”由此可见,林雨化的思想、品格与行动,对林则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赖晨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