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山上最牛书法——《般若台铭》
Published at Dec 02, 2023 03:36 pm
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铭》是有名的作品,它就刻在福州乌石山之上。
《般若台铭》共24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般若台”三个字下面另有楷书“住持僧惠摄”五个小字),高近5米,宽近2米,字迹饱含苍劲挺拔之力,婉转通畅之气。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仅存的四块李阳冰篆书碑刻之一,可谓八闽碑林之瑰宝(原刻已毁,现存石刻为后人依据原刻拓本重刻)。
般若台在乌石山华严岩旁边,为一巨岩,据传从前曾经有僧人持般若经在此诵读,日不释手,因而得名。772年(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来到福州,在此处造般若台,邀李阳冰题篆,并把李阳冰的题篆镌刻在岩石上。
李阳冰是大诗人李白的族叔(李白称他为“从叔”),却比李白小二十多岁,李白死后,李阳冰亲自为李白整理诗集。书法界则将李阳冰与书写篆体《峄山碑》的秦代李斯并称为“大小李”,苏东坡曾评价说:“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李阳冰的《般若台铭》,历来颇受推崇。
在乌石山山脊的道山亭附近(霹雳岩处),有一处石刻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温卿侍。绍兴二年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题。”
原来,这是靖康之变以后,宋皇室留在乌石山的一个历史细节。石刻中的“吴国长公主”,是宋哲宗第三女——懿康公主(孝宗时晋封秦国康懿大长公主,谥“康懿”),她和丈夫一行逃难至福州,驻留数日。落款的“潘正夫”,即公主的驸马,其时头衔为“驸马都尉”。石刻透露了他们从河南睢阳一路南下,辗转江浙、江西、湖南、广东而后再至福建,并到达福州,驻乌石山神光寺。他们登上乌石山,观赏了李阳冰的篆书,“得古人之遗意”,他们的儿子长卿、粹卿、端卿、温卿陪侍左右。而今,他们也成了古人,复引今人遥想那“古人之遗意”。
对于李阳冰的《般若台铭》,明代福州大诗人曹学佺曾在《华严院观李阳冰篆刻》诗中称赞道:“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华严院观李阳冰篆刻》全诗是这样写的:
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
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
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
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华严院:又称华严寺,在乌石山上,已毁,华严岩尚存,此岩西侧即李阳冰石刻。
当涂:李阳冰在762年前后曾出任安徽当涂令,李白就是这一年病逝在当涂县。
四绝:指李阳冰传世的四件篆刻作品《滑台新驿记》《缙云县城隍庙记》《忘归台铭》和《般若台铭》。
曹学佺(1573-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州洪塘人。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天启年间,官至广西参议,因撰写《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阉党,被削职,家居二十余年。后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政权”(南明王朝的一支)时,授曹学佺太常寺卿,任礼部尚书,命他与大学士黄道周共参国政。1646年9月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自缢于西峰里府第。著有《石仓诗文集》,又因在家创建调教“儒林班”(戏班)而被后世尊为闽剧奠基人。
曹学佺在诗中说,李阳冰此书完整而通畅,浑然天成,严密的字迹之间仿佛萦绕着禅意;这么好的书法留在这里,真是要珍惜乌石山的这一番好意,只是担心苔藓将它侵蚀。
对于李阳冰的《般若台铭》,清代福州诗人黄任也曾大加赞叹:“……华岩勒以增宝光,香台销歇亦无有。山川终护虫鱼文,雨淋日炙不得朽。文字千秋面壁青,此是西来无量寿。” (危砖黄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乌石山上最牛书法——《般若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