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裳与虎丘家国文化

Published at Jan 10, 2023 11:05 am
1849年,虎丘黄敦第33世孙乃裳呱呱坠地。 此时中国已步入积贫积弱的窘境,清政府接连签订不平等条约。黄乃裳从小受虎丘家国文化的影响,很早就立下“护国积善,诗礼传家”的鸿鹄之志。 “护国积善,诗礼传家”是黄乃裳入闽始祖虎丘黄敦世代相传的祖训。“护国”,就是保卫国家,报效祖国。“积善”,就是积德行善,扶贫济困,献身公益,造福大众。“诗礼传家”,就是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黄敦是闽王王审知部将,是闽清第一个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带领先民大规模开发建设闽清的第一人。他是一个具有浓厚英雄主义色彩和家国情怀的先贤,出生于唐末河南固始县,自幼修文演武,一心报效国家。唐末战乱,他随王审知入闽,898年(光化元年),辞官不就,在侯官县梅溪场凤栖山(今闽清县塔庄镇秀环、坪洋、秀洋村一带)过隐居生活。隐居期间,他把中原带过来的唐朝先进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当时还处于蛮荒时代的闽清大力推广,带领先民积极开发山地资源,“艺花果”,“志乐山林”。同时,他响应王审知的号召兴教办学,开展“诗礼传家”,传授儒家文化和礼乐经典。他的训子诗“六叶同开一样青,莫因微利便相争。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家和万事兴”与“和为贵”的朴素思想。他的所作所为大大促进了当时闽清各行各业的发展,为闽清开县立下汗马功劳,为宋代闽清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千百年来,“护国积善,诗礼传家”的家国文化,在闽清广为流传。虎丘一叶行第辈分用联“承祖训翼孙谋裕大荣昌永作熙朝硕望,隆国栋振家声敬勤忠孝弼成盛世宏模”,就是家国文化的写照。它把家国文化融入子孙后代每个人的名字之中,作为区别辈分之用。“隆国栋”,就是希望子孙能成为“泱泱大国的栋梁”。“振家声”,是希望子孙后代事业有成光宗耀祖,把美好的“家声”传扬得很远很远。“敬”,就是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做事要爱岗敬业,对法律法规要有敬畏之心。 “勤”,就是要求族人勤俭持家,勤政廉政。“忠”,就是要求族人“精忠报国”,忠于职守,“忠诚、干净、担当”。“孝”,就是要求做子女的要孝顺,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弼成盛世宏模”,就是说,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和期盼,那么你一定会成为盛世的大模范。 黄乃裳是闽清赓续和弘扬虎丘家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童年时靠半耕半读接受启蒙教育,自小受到薪火相传的虎丘家国文化的熏陶,立志要干大事,即像始祖黄敦那样“护国积善,诗礼传家”。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理想,作为大哥的黄乃裳极力推荐并资助二弟黄乃英报考中国海军的摇篮——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加入福建水师。后来,黄乃英英年早逝,黄乃裳悲痛欲绝。 待三弟黄乃模长大,黄乃裳继续鼓励和资助乃模报考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黄乃模不负大哥希望,学习成绩优异,被选送公派英国留学。学成归国作为邓世昌助手,任北洋舰队“致远”号副管带(副舰长),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以气壮山河的气势冲向日寇旗舰“吉野”号,与之同归于尽而壮烈殉国。1987年,闽清县在台山公园建乃模亭,纪念民族英雄黄乃模。邓颖超同志题写亭名,学界泰斗启功题写对联:“破釜沉舟孤忠殉国,舍身御寇百代流芳”。黄乃模献身祖国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广泛赞颂。 1897年,黄乃裳到北京参加会试。此时维新变法运动进入了高潮,黄乃裳满腔热情地参加了变法运动。他曾先后8次上书光绪皇帝,倡言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为穷困的同胞开辟一条生活路径,决定拓荒海外。 1900年7月,黄乃裳与砂捞越国王签订了开垦诗巫的17条合约,以“新福州港主”身份承包拉让江流域的垦殖权(孙中山称之为鸦片战争后中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他召集福州府属邑1118人,分3批万里投荒到诗巫垦区,开始了华侨史上第一个由华侨领导和集中开垦的“新福州”垦殖活动。 黄乃裳作为华侨领袖,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为了支持民主革命,利用自己在华侨中的崇高威望,积极向海外华人华侨募捐经费几百万银圆,用于初生的民主革命政权,巩固了革命成果。连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都向黄乃裳捐款12万银圆,用于建设福州青年会。在他的影响下,爱国爱乡精神在华人华侨中不断发扬光大。 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人华侨积极捐款资助中国国内抗战,有的华侨华人亲自回中国奔赴抗日战场。 马来西亚诗巫“新福州”的开发成功,是黄乃裳传承虎丘家国文化中“和为贵”精髓的成功案例。他当初制定的“垦场农民公约”,为这个多国别、多民族、多文化和谐相处的城市,定下了文明的基调,树立了和谐相处的典范。 (黄勤暖)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