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斯市28日讯)2021年11月29日,受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四川省侨办委派,我第一次踏上汶莱这个“和平之乡”,在汶莱中华中学支教至今,整整两年了。
时间如过眼云烟,两年的支教生活转瞬即过,回顾这段生活,首先要感谢中国驻汶莱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为我在汶期间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其次感谢文莱中华中学董事会、学校领导提供优良的教学场所和舒适的住宿环境;感谢汶中热心相助、和谐相处的教学同行以及热爱学习的学生们。两年的教学生活虽说不是很长,但对我来说是永久的记忆。
有幸相遇,不负遇见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机缘巧合,我来到了汶莱这个温暖的国家。这里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意识着在汶莱支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障碍等因素,我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汶莱的人也很温暖,充满善意。所有这些挑战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外华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当我第一次走进汶莱中华中学时,学校的告示栏上布满汉字,遇见的老师笑眯眯地用中文跟我打招呼,让人倍感亲切。有时候,我的座位上会出现一些小礼物,如:精致的特色糕点、当地水果、黑枣果脯等,甚至还有四川宽粉、火锅底料、螺蛳粉,因为大家都知道我来自四川,很爱吃辣,同事们怕我想念家乡的美食,特意捎给我的。
去年初,汶莱遭遇第二波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学校许校长和马副校长考虑得十分周到,经常安排同事载我去附近的超市购买物资。有时,储藏食物的雪柜坏了,校方就贴心地帮我换了一台崭新的雪柜,免除了生活上的一些后顾之忧,使我在汶中工作顺顺利利。
当然,中国驻汶莱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志愿者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些安全知识,还替我排解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邀请我参加每年的春节、 国庆节举办的联欢会,使我虽身在异国他乡却有如在家的感觉,消除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想愁绪。时任中国驻汶莱大使于红更是多次到访汶中,并亲临课堂观摩我的华文教学,送上了温暖的问候和祝福,令我倍感亲切。
无处不在的温暖,缓解了我的思乡之苦,让我在支教期间,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华文教育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我的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积极搭建起两国文化交流平台,树立中国外派教师的良好形象。
尽管面临诸多的困难,我在支教过程中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不仅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还有幸学习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拓宽了视野。
总的来说,我在这两年支教过程中,不断收获着感恩和感动。汶莱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感到震撼,家长们的热情和感激也让我倍感温暖。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积少成多,积聚细微之力,也可成为排山倒海之势。初来乍到的我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一般都是严格要求自我,担心有什么疏忽的地方。平日里,我们小学华文高年级组分工、协调与合作,让我逐渐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同时,经过个别很有经验教师的指点,为我的教学计划提供充足的参考借鉴。短短几个月间,我惊喜于自身对于教学的长进,也由于同事们的启迪和鼓励令我在备课时宽严并济,文思泉涌。
2022年初,第二波疫情的影响下,我们教师通过远程课程教授华文变成新趋势。记得那时,高年级组长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制作一个教学生写作文的课件。正因为我了解到小学五年级学生刚刚学过描写人物的课文《我的弟弟》,所以我就以学写人物四步法开头,再用《我的弟弟》课文中的原句为例子,让学生直接感受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作文里的关键词,来组成句子,最后完成一篇可以展示的范文。
当我做好新课件之后,心中却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是否符合当下的学情。我把新课件交给同事审核,请他们提出建议,同事们耐心地帮助我来完善整个课件内容,尤其是我忽略的一些环节。最终,这个课件在全年级中展示,分享成果。这一次的合作让我信心倍增,再接再厉,继续钻研教材,制作新课件。
在支教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不仅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还承载着传播知识与传递爱心的责任。这种责任和担当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中,还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去年疫情过后,学生都回校开展线下学习活动。记得我遇见了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内心有一丝丝的激动。他们经常主动向我问好,抢着帮我拿作业,打开课室的多媒体设备,擦白板……但是有时他们也会调皮,上课的时候故意不张嘴朗读,不爱回答问题,写作业速度慢。最初,这些情况让我十分苦恼。
后来,我根据所带班级的不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了奖励机制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的兴趣,我准备了很多充满童趣的学习用具、发夹、小玩具、糖果,告诉他们获得礼物的方法就是收集老师发的贴纸,即按时完成作业奖励一个贴纸,上课回答问题一个贴纸,认真朗读课文一个贴纸……一学期过去后,他们在课堂上终于敢于大声朗读,作业也按时完成,学生们都满意地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奖品”。
对于个别华文基础弱的一些情况,我往往都是对症下药,慢慢引导。开始时我和他们玩“谁会写”游戏,先把汉字教着写一遍,接着请一个同学在白板上写字,如果他写对了,我就带领全部同学报以热烈地掌声,获得掌声鼓励的同学开心地回到座位上,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游戏,在阵阵掌声中,他们记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汉字。对于华文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完《猜字谜》一课后,我教他们玩猜字谜游戏,有些同学才思敏捷,不一会儿就猜对谜底;有的字谜很难,同学们总在我揭晓答案时后悔不迭,懊恼自己刚才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华文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中华文化的种子也就生根发芽。
“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每一个经历。”在汶中支教的生活使我在思想上和业务上获益匪浅。我敬佩汶中领导们的求真务实,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作风;佩服老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022年是汶莱中华中学的百年校庆之年。很难想象,海外学校扎根华文教育已有百年,正根深叶茂地蓬勃发展着。一百年的辛勤耕耘,赢得桃李满天下;一百年对华脉传承的矢志追求,最终获得硕果累累。
当时,我除了教授华文课以外,还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我很庆幸自己能为庆祝她的生日而尽微薄之力:百年校庆徒步竞走活动中,我是街边的一名引路者;校庆当日,我带领着学生挥旗,一起迎接苏丹陛下及皇室成员;校庆演出时,我在后台为学生化妆;百年校庆园游会活动中,我和搭档准备的小黄鸭游戏,让无数小朋友绽开笑颜……
汶中百年校庆活动使我加深了对文莱文化的了解,同时我的学生们也通过参加活动而进一步了解中国。2022年“天府华教·大美四川”华语家庭知识竞赛活动,安排了线上学习课程,我陪着上课的学生一起畅游云端,感受到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的魅力,色香味俱全嘉州美食人垂涎欲滴,更有国画、蛋壳贴画、手工制作等中华文化创意体验课程使他们跃跃欲试。2023年中华文化大乐园文莱营活动的圆满成功,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武术、剪纸、水墨画等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这两年,我辅导了多名同学参加各类比赛:去年11月,我指导的四名学生参加2022年巴蜀文化大赛,分别在诗歌朗诵和作文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3年1月,我指导的学生参加汶莱华校书法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8月,我指导学生参加“华文创想曲”海外华裔青少年创意作文大赛;9月,我又指导学生参加2023巴蜀文化书画大赛,也取得不俗成就。
在今年汶中的新春庆祝会上,我所教的舞蹈节目《元日》同样表现不俗。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这首跟新年有关的古诗,而且还能将这首古诗唱、跳表演给家人亲属观看,增添了佳节的喜庆气氛。
我虽是一名华文老师,舞蹈教学并不是我的长处,但为了让学生可以欣赏到中国的京剧文化,我克服困难,先学会舞蹈动作,再慢慢教会学生去练习。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排练,学生们终于学会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梨园小花旦》。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历史久远,扮演者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活力。最后,这支舞蹈在今年汶中班级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高小组冠军奖,好评如潮。
两年过去了,我忘却了初来时的紧张感,将装满美好的回忆回到中国。回顾这两年的教学历程,有喜有忧,有苦有泪,虽然不能事事皆尽人意,但收获还是颇多的。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养,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成长。
未来,某一天的傍晚,落日余晖染红了天空,清风拂过树梢,看那远山如黛,我会想起在汶莱的点点滴滴,难忘汶莱中华中学董事们、许校长、马副校长等领导无私关怀;难忘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和照顾;难忘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脸;难忘这趟旅程中最美丽风景……
一程支教路 一生汶萊情 袁倫麗支教汶中側記
Published at Nov 28, 2023 01:13 pm
Author
Han Yin Kong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一程支教路 一生汶萊情 袁倫麗支教汶中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