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四川省达州市的外派教师杨黔即将完成一年在汶莱中华中学的支教任务,借助报端分享她在汶莱的所见所思所感。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当汶莱苏丹皇宫的鎏金穹顶与四川盆地的巴山夜雨在记忆深处交相辉映时,我愈发理解季羡林先生所言“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真谛。 2024年仲夏,怀揣着中国教师的使命,我跨越三千公里山海,在婆罗洲北岸的翡翠国度,用五线谱编织起跨文明的对话。
一、初遇:文化碰撞中的破茧时刻
初抵斯里巴加湾,宣礼塔的剪影切割着赤道骄阳,空气中飘荡着乳香与丁香的缠绵。当我在汶莱中华中学的禅意回廊间驻足,惊觉建筑阴角处竟有莲花浮雕若隐若现——这种中国古建技艺与马来纹样的完美交融,恰似两个古老文明的深情对望。然而,文化差异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不同,都需要我慢慢适应。幸运的是,当地人民、汶中师生都热情友好,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也深深爱上了这个宁静祥和的国家。
二、深耕:三尺讲台的文化远征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都会潜心研究教案,摸索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情境设置。因为我知道,真正优秀的教师不过是教师教育知识、经验的一次次重塑和积累。没有“铁棍磨成针”的韧性和坚持,没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突破和艰辛,就不能打造出“课比心大”的教育梦。我认为的教育是一段相互学习、相互成就的过程。即便我是教师,也需要时刻反思和钻研。
我所支教的学校是汶莱中华中学,学生们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在音乐课堂上,我不仅教授他们基本乐理知识、中国民歌等传统音乐,还尝试将中国音乐元素与汶莱音乐风格相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音乐微课。学生们对中文歌曲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也鼓励他们用中文演唱,并为他们讲解歌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我还组织并参与了直播云课堂,汶莱连线四川达州。两国文化的交流、学校平台的搭建、两国师生的互动,让我及在座的师生们都深刻体会到了音乐无国界的真谛!
三、绽放:文化使者的高光时刻
一年的支教生活转瞬即逝,回首这段经历,我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更开阔了国际视野,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交流。我将把这段宝贵的经历带回祖国,继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月,有幸跟随学校带领学生夹道迎接汶莱国王苏丹陛下78岁生日华诞车队游行;同月有幸受邀参加驻汶莱使馆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7周年招待会,非常荣幸之至见到了中国驻汶莱肖建国大使,交流中肖大使表达了对我们外派教师生活上的关心及工作中的鼓励;九月感受到了汶莱不一样的教师节party,并上台献上了歌曲;怀着激动的心情,同月受邀参加了驻汶莱大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身在异国感受到祖国领导的关心与肯定,尤其国防武官戴祁林大校对我说:“你们四川老师真棒,小小身躯,大大能量,加油哦!”让我得到莫大的鼓舞。当时,
十月作为外派教师代表内心澎湃激动的受邀参加了汶莱第34届教师庆典,汶莱苏丹陛下亲自出席典礼仪式;十一月在汶莱中华中学许月兰校长带领下,我们一同观看了央视中文频道播出的陈嘉庚事迹报道,深受感动。
十二月接到学校新春演出通知,筹备“巳巳如意”汶莱中华中学新春庆祝会,从构思到排练,一次次,一遍遍,日日夜夜,通过我和孩子们不懈努力排练,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优美的舞姿,如一副副绝美的中国画印在学校空中;一月相隔再远也被我的家乡——四川开江所惦念着,新春之际开江县融媒体中心邀约了作为外派教师的我与汶莱的学生们一起献上了对家乡的真挚祝福;同月有幸受邀参加中国驻汶莱大使馆举办2025年春节招待会,思念、孤独、喜悦、庆幸……诸多滋味涌上心头。我虽然没有和亲人团聚,但大使馆对作为外派教师的我非常关心,在活动上肖建国大使亲自给我们送福字领福袋,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团年饭,让异国他乡的我再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那一种浓浓的中国情,再次如山海一样,淹没了我。 2025年正月初一,我跟随学校的龙狮团出行贺岁,让我见识到多元的文化,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二月,中国驻汶莱大使馆邀请我参加“中国日”活动,希望我能把属于中国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华侨及汶莱人民。对此,我欣然同意。这不仅是我的使命,更是属于我的荣耀。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的“战场”便是三尺讲台,若能发挥出更多的力量,我将不惜此生。因为我追的光,是属于五角星的星光。歌曲上我选择了一首中国经典喜庆民歌《好运来》,我将古典舞的身韵融入到舞蹈当中,以及采用了东北转手帕、中国舞扇子等道具呈现出了一场精彩纷呈具有浓浓中国味的歌舞演出。 “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好运来”当最后一句歌词唱完,掌声经久不衰。汶莱政府官员,中国驻汶莱使馆领导也向我表达了赞美和肯定。那一刻,我心中有一种豪情似要冲破云霄。没有离开过祖国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这种在异国他乡的归属和自豪感,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我似乎真切懂得了祖国带来的文化自信多么让人强大和振奋!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因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信念。
四、涅槃:跨文化教育的哲学之思
支教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它在我心中播下的种子将继续生根发芽。即将离开的一个深夜,我徘徊在校园仰望星空,像小时候一样细数漫天繁星。汶莱和华夏大地在同一片在星光下笼罩,突然懂得:文明本就如星群,各自璀璨,又共享苍穹。
我将继续关注汶莱的发展,为“中汶”友好交流贡献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走出国门,用知识和爱心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当汶莱苏丹皇宫的鎏金穹顶与四川盆地的巴山夜雨在记忆深处交相辉映时,我愈发理解季羡林先生所言“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真谛。 2024年仲夏,怀揣着中国教师的使命,我跨越三千公里山海,在婆罗洲北岸的翡翠国度,用五线谱编织起跨文明的对话。
一、初遇:文化碰撞中的破茧时刻
初抵斯里巴加湾,宣礼塔的剪影切割着赤道骄阳,空气中飘荡着乳香与丁香的缠绵。当我在汶莱中华中学的禅意回廊间驻足,惊觉建筑阴角处竟有莲花浮雕若隐若现——这种中国古建技艺与马来纹样的完美交融,恰似两个古老文明的深情对望。然而,文化差异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不同,都需要我慢慢适应。幸运的是,当地人民、汶中师生都热情友好,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也深深爱上了这个宁静祥和的国家。
二、深耕:三尺讲台的文化远征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都会潜心研究教案,摸索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情境设置。因为我知道,真正优秀的教师不过是教师教育知识、经验的一次次重塑和积累。没有“铁棍磨成针”的韧性和坚持,没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突破和艰辛,就不能打造出“课比心大”的教育梦。我认为的教育是一段相互学习、相互成就的过程。即便我是教师,也需要时刻反思和钻研。
我所支教的学校是汶莱中华中学,学生们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在音乐课堂上,我不仅教授他们基本乐理知识、中国民歌等传统音乐,还尝试将中国音乐元素与汶莱音乐风格相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音乐微课。学生们对中文歌曲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也鼓励他们用中文演唱,并为他们讲解歌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我还组织并参与了直播云课堂,汶莱连线四川达州。两国文化的交流、学校平台的搭建、两国师生的互动,让我及在座的师生们都深刻体会到了音乐无国界的真谛!
三、绽放:文化使者的高光时刻
一年的支教生活转瞬即逝,回首这段经历,我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更开阔了国际视野,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交流。我将把这段宝贵的经历带回祖国,继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月,有幸跟随学校带领学生夹道迎接汶莱国王苏丹陛下78岁生日华诞车队游行;同月有幸受邀参加驻汶莱使馆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7周年招待会,非常荣幸之至见到了中国驻汶莱肖建国大使,交流中肖大使表达了对我们外派教师生活上的关心及工作中的鼓励;九月感受到了汶莱不一样的教师节party,并上台献上了歌曲;怀着激动的心情,同月受邀参加了驻汶莱大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身在异国感受到祖国领导的关心与肯定,尤其国防武官戴祁林大校对我说:“你们四川老师真棒,小小身躯,大大能量,加油哦!”让我得到莫大的鼓舞。当时,
十月作为外派教师代表内心澎湃激动的受邀参加了汶莱第34届教师庆典,汶莱苏丹陛下亲自出席典礼仪式;十一月在汶莱中华中学许月兰校长带领下,我们一同观看了央视中文频道播出的陈嘉庚事迹报道,深受感动。
十二月接到学校新春演出通知,筹备“巳巳如意”汶莱中华中学新春庆祝会,从构思到排练,一次次,一遍遍,日日夜夜,通过我和孩子们不懈努力排练,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优美的舞姿,如一副副绝美的中国画印在学校空中;一月相隔再远也被我的家乡——四川开江所惦念着,新春之际开江县融媒体中心邀约了作为外派教师的我与汶莱的学生们一起献上了对家乡的真挚祝福;同月有幸受邀参加中国驻汶莱大使馆举办2025年春节招待会,思念、孤独、喜悦、庆幸……诸多滋味涌上心头。我虽然没有和亲人团聚,但大使馆对作为外派教师的我非常关心,在活动上肖建国大使亲自给我们送福字领福袋,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团年饭,让异国他乡的我再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那一种浓浓的中国情,再次如山海一样,淹没了我。 2025年正月初一,我跟随学校的龙狮团出行贺岁,让我见识到多元的文化,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二月,中国驻汶莱大使馆邀请我参加“中国日”活动,希望我能把属于中国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华侨及汶莱人民。对此,我欣然同意。这不仅是我的使命,更是属于我的荣耀。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我的“战场”便是三尺讲台,若能发挥出更多的力量,我将不惜此生。因为我追的光,是属于五角星的星光。歌曲上我选择了一首中国经典喜庆民歌《好运来》,我将古典舞的身韵融入到舞蹈当中,以及采用了东北转手帕、中国舞扇子等道具呈现出了一场精彩纷呈具有浓浓中国味的歌舞演出。 “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好运来”当最后一句歌词唱完,掌声经久不衰。汶莱政府官员,中国驻汶莱使馆领导也向我表达了赞美和肯定。那一刻,我心中有一种豪情似要冲破云霄。没有离开过祖国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这种在异国他乡的归属和自豪感,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我似乎真切懂得了祖国带来的文化自信多么让人强大和振奋!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因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信念。
四、涅槃:跨文化教育的哲学之思
支教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它在我心中播下的种子将继续生根发芽。即将离开的一个深夜,我徘徊在校园仰望星空,像小时候一样细数漫天繁星。汶莱和华夏大地在同一片在星光下笼罩,突然懂得:文明本就如星群,各自璀璨,又共享苍穹。
我将继续关注汶莱的发展,为“中汶”友好交流贡献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走出国门,用知识和爱心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