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三味书屋”盼重生
Published at Jan 25, 2020 07:37 am
几百年来,连江县丹阳镇上周村周家大院内书声不断,村民世代耕读、诗礼传家。然而,岁月蹉跎,这个大院也日渐“衰老”,院内“三味书屋”牌匾遭窃,该如何让古厝重生?
“浙江有三味书屋,连江也有三味书屋,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给弄丢了。”周家第17代后人周凤华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借鉴连江三落厝的模式,对周家大院进行保护、开发。
昔日辉煌
300年古厝,藏有“三宝”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周家大院。整座古厝气势恢宏,木石结构,白墙黛瓦,宛若一座古堡。
周家大院建于何时,有哪些特色?上周村村委会主任周和告诉记者,周家先祖富甲一方,于清朝康熙年间建造了周家大院,至今已有300多年。
据《连江县古厝》记载,周家大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48平方米,前后三进。别致灰塑、三味书屋、精美木雕,为周家大院“三宝”。
从大门进入古厝,便是一处宽敞透亮的天井,环以明暗水沟。“天降雨雪(喻为金银),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井,最后流入水沟,称作‘四水归堂’,也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周和说。
从天井步入厅堂,可见左右两侧墀头有灰塑图案,或是“梅雀争春”,或是“秋菊傲霜”,画面栩栩如生,保存完好。
从厅堂寻小门,便转到了西花厅。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乾隆年间西花厅改建成了书斋,嘉庆年间挂上了“三味书屋”的牌匾(相传为连江知县李菶所题),村民也叫它私塾斋、蒙学堂。
据连江县党史专家吴用耕介绍,三味书屋占地面积856平方米,置前后厅,设有穿弄堂、过雨檐。厅堂正中原先挂“至圣先师”孔子像,立孔门四贤(孔子、颜回、子路、曾参)牌位,蒙童入学时要行跪拜礼。
为何会取名“三味书屋”?“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读书人的体验,把经史子集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吴用耕进一步介绍,“三味书屋原先仅让周氏子弟入学,后扩大至亲朋好友的后嗣,男童教室设在前厅,女童教室设在后厅。”
如今,三味书屋还保存着60多处精美木雕,镶嵌于大门正中、厢房边角、窗棂等处,无论透雕、凸雕还是凹雕,均工艺精湛。每一扇木雕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劝学、尊师等为主题,如“太公钓鱼”“孙康映雪”等。
几百年来,三味书屋走出了诸多进士、举人、贡生和秀才,在上周村传为美谈。
如何重生
借鉴三落厝,拟保护开发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周家大院也日渐衰败,建筑遭漏水、虫蛀,木雕被盗,甚至“三味书屋”牌匾也被偷走。古厝重生,一直是当地村民的心愿。
“古厝要重生,上周村要先振兴起来。”周和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上周村发现叶腊石矿,走出了一条与寿山石雕结缘的新路子。在石雕艺人周金辉、周凤天等人的努力下,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上周村还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坑洼不平的空地变成了福气广场,幸福院修整一新,村道干净整洁,村内种上了樱花,建起了篮球场,以吸引游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外的石雕企业家带回了发展资金,传承和弘扬耕读传家之风,并于2013年成立了爱心基金会,致力于奖学、助学、爱老、扶弱等公益事业。
为了保护周家大院,村民前后进行了几次修缮,在2016年筹集了10多万元,修缮了大院的屋顶,解决了漏水等问题。
“连江三落厝的重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邀请了三落厝项目的开发企业前来考察。”周和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引进文创企业,保护和开发周家大院,发展古厝旅游,打响三味书屋的名气。
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周家大院内外老少齐聚,耄耋老人话家常,垂髻小儿穿弄堂。“小时候,周家大院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以后,它也一定会再热闹起来。”周凤华说。
“余幼时常诵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殊不料,逾古稀之年还能领略丹阳古镇昔日三味书屋之韵味,抚孔学之门墙,幸甚至哉!”吴用耕对周家大院也充满了期待。
连江三味书屋,未来可期。(记者 雷岩平 郑瑞洋)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连江“三味书屋”盼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