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逢春古厝生辉

Published at Feb 28, 2023 03:14 pm
三山鼎峙,两塔耸立,一水横流,榕荫满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中,星罗棋布着各具个性又有闽都文化共同特性的福州古厝。 这是“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中引人注目的一件艺术创作——大型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作品正面为“三山两塔一条江”和灿烂瑰丽的福州古厝,背面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福州古厝〉序》,长14米、高约2.7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软木画屏风。 软木画的创作者陈君锟是福建省两位软木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软木画第二代传承人吴学宝。 近日,记者专访了陈君锟,了解《闽都古韵》的创作历程。 全景呈现古厝神韵 数万刀刻熔铸匠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指出,“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是群众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软木画更是福州人独创的雕画结合的“奇画”。非遗和福州古厝两大文化遗产“跨界结合”,会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 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是陈君锟的一次“求解”。 跟随目光神游于软木画的精微世界:远处,山影淡淡,“第一楼”镇海楼重楼飞檐,坐镇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近处,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烟台山和“千年榕树王”的青青树影隔江相望;画面中景位置,万木葱茏之间,塔寺林立,古厝列布;开元寺的铁钟,远远地敲响,三坊七巷连绵的黛瓦和高昂的马鞍墙下,藏着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林则徐纪念馆、昭忠祠、戚公祠等庄严轩昂,向我们诉说民族英雄救亡图存的悲壮往事……在福州软木画“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艺术呈现下,福州城山城相依、山水环抱、古厝林立,透着幽幽古韵。 在这幅作品中,陈君锟团队不仅巧妙地融合中国画的留白写意与软木画的繁复立体,达到恰好的平衡,还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让作品呈现辽远宏阔、庄重典雅又栩栩如生的韵味。 软木画融合千景百态,却只有一种颜色——木头的本色。保留软木本身的质感和美感,成就软木画沉静素雅的艺术神韵。 陈君琨表示,软木画选材严格,以进口栓皮栎树的栓皮层为原料,木料的质地、肌理、颜色等都影响软木画的效果呈现,2吨原木料常常仅能选出约50公斤用料。选料上,他通过土黄、白、黑等木料本身色差,展现明暗透视关系和立体感;艺术呈现上,抓住建筑最有特色的神韵,如镇海楼的重檐歇山顶、三坊七巷的马鞍墙、乌塔和白塔的“官帽式”塔顶等,让人一望即知。 软木画擅于刻画古建筑,但要将福州山水、众多古厝、林木尽融一卷,并做到疏密有致、繁简得当、虚实相生,却非易事。“表现山水是传统中国画的专长,软木画将其布局章法、意象造型等加以巧妙借鉴转化,采取中国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将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等视角结合,摆脱视角和空间限制,解决了‘山形地势互相遮挡、无法窥得全貌’的问题。”陈君锟说,师法国画,既忠实还原山水城郭等格局,又能在古厝细节处渲染入微。 观众在欣赏《闽都古韵》时,视角转换间,往往有步移景异的奇异感受,仿佛行走在立体的“清明上河图”中。 这幅迄今为止最大长卷屏风的创作,历时6个多月。1月初审定初稿后,很快迎来春节,陈君锟和14名工作室的老师傅连续4个月“两班倒”赶制软木画,几乎把家安在位于晋安区新店镇的西园软木画非遗基地。 “日夜轮替的加班,很久没有过了,老师傅都六七十岁了,就怕他们身体吃不消。”陈君锟说。凌乱的工作台上,油盐酱醋的空瓶,是那段忘我工作日子的印记。 软木画屏风的另一面是900多字的《〈福州古厝〉序》,一笔一画均由软木雕刻而成。“很多字体笔画是分离的,我们先雕刻出数千的小零件,最后统一在漆板上定位、组装、调整,包括字体、段落的排布、间距等。”陈君锟说。 为了避免软木画屏风在搬运中受损,“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思路贯穿作品创作全程——团队在工作室完成树木、亭台、古厝等部件,运到展馆内,先在漆板上定位,再将半成品的组件在漆板上组合、调整,最终一点点展现全貌。 180多个日夜,作品所用到的覆瓦、各种形态的叶片不计其数,更没人说得清,是经历了几万次刀刻,才有了这枯木的“浴火重生”。 汇聚文史专家智慧 彰显闽都文化魅力 《闽都古韵》是艺术家、文史专家等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初稿设计阶段,陈君锟同市工信局工艺处负责同志、文史专家多次磋商,前后进行了七八次专家论证,以及两次较大修改。 榕树是福州的市树。选择哪棵榕树作为代表,曾引发专家讨论。南门兜古榕,地处福州中轴线,是福州人心中的“地标榕”,归来游子远远望见城门的大榕树,就有“到家了”的亲切感。森林公园的“榕树王”有近900年历史,树高20多米,冠幅约1300平方米,可纳千人于树下。最终,“榕树王”因历经风雨,见证福州的植榕护榕传统和古城变迁,历史底蕴深厚,生动呈现榕树“独木成林”的特性胜出。 此外,初稿仅展现闽江北岸的古城格局,专家认为,曾汇聚十七国领事馆和代办处的福州烟台山,见证了清末五口通商的历史,也应在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将南台岛纳入古城,也体现福州古厝的历史延续性。听取专家建议后,陈君琨选择第一个落地烟台山的美国领事馆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代表。 经过两处修改,千年榕树王和烟台山隔着一条闽江,南北相望,闽都文化长河也在此完成延续。 【难忘往事】 守护古城格局推动古厝新生 位于作品背面的《〈福州古厝〉序》,是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州古厝》撰写的序言。 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对于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保护好自然遗产,对于大力倡导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怀,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许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动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为赓续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奠定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林觉民故居一度面临拆除。得知此事,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林觉民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议定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办好的7件实事,由此衍生出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福州文物保护事业掀开崭新一页。 此后,福州在全中国率先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先后保护修复林则徐系列遗迹、闽王祠、华林寺、琉球馆等一批名胜古迹。 2021 年3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再度向福州人民深情嘱托: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 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文物,功在千秋;牢记嘱托,继往开来—— “一个局”得到优化提升,福州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第四个单独设立文物局;“一颗印”的精神内涵在延续,福州坚持城建项目“要动工,必考古”,保护了一批地面、地下遗存; “一支队”的战斗力在不断增强,去年福州培训、考核、甄选出92名合格工匠,并成立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已有129名专家入库;当年的“一百万元”经费,2022年已增至1300万元。 近年来,福州高质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目前,全市共有478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形成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等在内的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被世界遗产研究专家评价“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创作心语】 以艺载道守匠心期待非遗再逢春 陈君锟,出生于软木画发源地——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是软木画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国家二级技师。 陈君锟跟随中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学宝学习设计、布景及雕刻技艺,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工艺美术展上取得优异成绩,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州市非遗展示馆、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等收藏。 2008年,软木画入围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陈君锟投入更多精力为软木画的传承奔走呼吁。 这次接到创作任务,陈君锟既高兴又自豪。在他心中,能够用毕生所学展示古厝往事,不仅是艺人的荣耀,更是软木画之幸,“希望作品的呈现,能让前来参观的群众更感性地了解福州古厝的往事,也能欣赏软木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让非遗再逢春”。(朱榕杨莹)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