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三坊七巷 重现生机活力
Published at Jun 27, 2022 08:56 am
“这间是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生活过的卧室。很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寻找《与妻书》中‘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的景象。”三坊七巷文化志愿讲解员陈永健,近日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介绍林觉民故居和林觉民的故事。
“林觉民故居布展去年2月进行了全面更新,融合多媒体手段,增加了双语注解,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陈永健告诉记者,“林觉民故居展陈的更新提升,是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的接力。”
记者了解到,当年,正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一锤定音,让三坊七巷从“拆”到“修”,彻底扭转了命运。如今,三坊七巷已成为闽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一个范
本,街区内林觉民故居、小黄楼等29 座文物保护单位和136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得到修缮和活化利用。
跨越三十年的守护情缘
“ 里坊制度活化石”“ 明清建筑博物馆”……千年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粹和标志。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三坊七巷因自然侵袭和人为损坏,实际上仅存“三坊四巷半”。
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林觉民故居门前的文物保护碑上,被写上了大大的“拆”字。
紧要关头,1991年3月10日,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表示:“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通过当年3月12日《福州晚报》头版刊登的《市委市府专题研究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保护工作》,我们能直观地了解这场会议的情景——“在林觉民故居,市领导详细了解了林觉民故居的历史和现状,察看了地形,当场责成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将这位辛亥革命烈士的故居修复”。
从“拆”到“修”,一字之变,体现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魄力。习近平说,福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搞好对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保护是我们责任。
这场会议决定立即修复林觉民故居,将其作为辛亥革命纪念馆向市民开放。会后,福州市房地产开发公司立即到街道、房管所了解情况,进行住户摸底,抽出房屋安置9户拆迁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也立即着手研讨修复施工方案。
8个月之后,199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这天,林觉民故居作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首任馆长李厚威向记者回忆:“开放次日,《福州晚报》刊登消息《碧血黄花青史永存林觉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开放仪式昨举行》,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林觉民故居尽力按原貌兴修,是党和人民政府顺应民心,为民办的又一件好事,功在千秋!”
福州文物保护的缩影
保护林觉民故居,奏响了三坊七巷保护改造的序曲。1992年11月12日起,《福州晚报》分期全文刊发《福州市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其中提到“突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强对名胜古迹和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
“要动土、先考古”,如今已成为福州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的共识。30多年后的今天,三坊七巷保护修缮仍以“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式持续推进。
72岁的陈永健是塔巷的原住户,对三坊七巷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了如指掌,对三坊七巷30多年的保护历程了然于心。他说:“去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时,古街沸腾了!大家都信心满怀,觉得三坊七巷保护利用得很成功。”
去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成功举办。“活起来”的古厝、“火起来”的非遗,受到海内外嘉宾盛赞,认为这是探索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福州有福,古厝有幸。如今,福州仍在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去年初以来,福州完成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林则徐故居等84处文物的修缮工程。各县(市)区也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力度,修缮了阮公祠、罗源城隍庙等一批文物和古厝,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和古厝保护。
(卓良辉管澍/文林双伟/图)
2022 年第26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千年三坊七巷 重现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