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点亮古厝借古厝传承文化
Published at Jul 20, 2020 11:23 am
11日,记者走进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探访位于街区花园弄3号的古厝。从法海路拐入花园弄,踏着青石条弄面前行不到20米处,记者发现该古厝门口已挂上了“乐觉馆”的牌匾——经过修复的这座古厝现已被活化利用为音乐馆,因举办了一系列音乐公益活动成为人们打卡的热点。
被活化利用的古厝变身“乐觉馆”后,成为致力推广闽都文化的公益平台,定期策划组织一个闽都文化主题,以古时主宾之“礼”、文化名家之“谈”、艺术表演之“艺”为串珠,串起历史的经典和当下的流行,用文化点亮了古厝。
初遇古厝宛若重逢“乐觉馆”馆主张含弓是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创作了600余首音乐作品的他,近年来一直在寻找静心创作音乐、传播闽都文化的文化空间。
朱紫坊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大批福州古厝得到了修复保护,花园弄3号便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花园弄3号原是一座古民居,始建于清末。福州古厝集团接手修缮时,这里乱搭建现象严重,不少木构件残损、歪闪,集团按照“修旧还旧”的原则,对古厝进行了修缮保护。
“虽为初见,宛若重逢。”说起与古厝初相遇的情景,张含弓脸上泛起了笑意。他为音乐馆取名“乐觉馆”,有“以乐取道、以乐觉世”之意。
张含弓说,福州古厝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厝承载着生命与记忆,每座古厝都凝结着一段时光,那是镶嵌在岁月中的百味烟火。探访福州古厝,仿佛翻阅厚重的史书,让人时时惊叹先人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福州古厝的他与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周建国还共同创作了一首歌曲《家住古厝》,“住在古厝,在清风里,把幸福品读”。
用文化点亮古厝
“乐觉馆”虽小但美:推开虚掩的老式木门,黛瓦白墙掩映的古厝约100 平方米,翠竹、石榴树、桂花树、清香木等绿植将古厝装点得生机盎然。
古厝大堂前竹帘轻垂,透过竹帘,垂挂在大堂墙上的一张朱砂古琴,无声传递着缕缕清韵,让人顿感暑气消散。
张含弓说:“每座古厝都有独特的人文气息,我希望能在古厝活化利用上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聚集有趣的灵魂,用文化点亮古厝。”
鉴于此,以古厝为载体的“坊谈”音乐文化公益项目应运而生,上一期“坊谈”活动适逢端午期间,以端午为主题,以极具仪式感的净手、焚香、品茗等古礼开场,请来了众多音乐名家和闽都民俗专家共话福州独特的端午习俗,张含弓还特别为活动创作了取材自屈原《橘颂》的同名音乐作品。张含弓说:“我在古厝里设立了音乐录音棚,在此能听雨滴瓦顶,闻风过马鞍墙,我想是古厝给我的灵感与滋养。”
借古厝传承闽都文化新一期“坊谈”将于本月举行,本期内容与福州传统饮食文化相关。张含弓说,“乐觉馆”还希望面向少年儿童群体,以歌唱的方式,为闽都文化的传承做点事。为此,他与词作者周建国合作,创作了一系列“闽都新学堂乐歌”。“乐觉馆”将为孩子们教唱“闽都新学堂乐歌”。
如今,他们已创作《闽腔榕韵》《闽都踏歌》《福州食》等,作品均融入了大量闽都传统文化元素。张含弓说:“目前我和周建国正继续创作闽都新学堂乐歌的第二集,我们想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吴晖)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用文化点亮古厝借古厝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