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第一城”再现闽越风华
Published at Feb 20, 2021 09:36 am
奇峰屹立的莲花山嵌缀于榕城北端的翠屏之中,山脚下的高地之上,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中,新店古城遗址规模宏大。作为闽越国的城址,新店古城是闽越文化的命门,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根之所在,源之所系”。
2018年,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以嵌入式工作法,统筹推进遗址保护、考古、规划、征迁、建设、展示、营运七大环节。两年时间,七大环节齐头并进,推动新店古城遗址实现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城乡面貌品质“两个新提升”。新店古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打造“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的福州样本。
与中国先进大院合作
2020年1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了《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对新店古城遗址的建筑现状、文物构成、保护区划、环境整治、考古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界定。
“新店古城是一个遗址性的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庞杂,我们希望引进国内先进的大院共同合作,提升这个项目规划编制水平。”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陈亮说。
在陈亮看来,原真性保护、考古预留和分期实施是新店古城遗址保护的三大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的现实难题。和中国国内典型的遗址如西安大明宫遗址相比,新店古城遗址的考古挖掘仅限在近三十年,还拥有很多不确定性,这要求在规划前就必须做很多排查、摸底和预留。除此之外,与文物保护普遍遇到的问题一样,这个项目也受时间和生产力的限制,需要分期去实施,而规划中也需要明确这一点。目前,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建设的是第一期工程。
护墙保树两不误
在汉代城西侧遗址展示棚里,游客可以看到一条宽0.95-3.5米、长58.5米的遗迹,经专家推断,这可能是西汉时期闽越人聚落里堤路合一的构筑物,具有防洪功能。
有趣的是,与西侧展示棚遥相呼应的东侧展示棚内,一棵约有7米高的古树从棚罩的天窗里伸展出来。说起这个特意为古树开的天窗,总设计师严龙华有点哭笑不得。他告诉记者,这是一棵挂了“二级古树名木”牌子的古树,它的根部正好缠绕在了东侧考古发现的古夯土墙上。
这就给设计团队出了难题:如何既给古夯土墙盖上保护棚罩,又同时保留古夯土墙和古树?设计团队绞尽脑汁,最终,请来文物局、园林局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一起坐下来合议,找到了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在古树的底部用木板铺设,留出每块木板之间的缝隙,以给树根生长空间,同时为树冠在棚罩顶部开一扇天窗,让其向阳而生,而棚罩的支撑柱还不可以落地,要在文物点的外圈,以防破坏文物。
记者还在古城遗址公园内发现,整座公园除了保留东侧的古树群以外,新种植的绿化园林树木其实很少,原来这也是为了避免对地下遗迹造成损害、影响后续考古。
古厝群地域特色鲜明
在古城遗址公园内,三处白墙灰瓦的古厝群分外惹眼。据考证,这三处古厝群大概建于清末民国初,区别于城区传统建筑,是很有新店村地域代表的古厝。修复、保护和活化这三处古厝群是此次古城遗址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设计团队人员介绍,与城区三坊七巷古厝“几”字形屋脊不同的是,三处古厝群均为“人”字形屋脊,建筑采用悬山形式,屋檐出挑。“福州地区向来雨水充沛,区别于城区古厝受空间限制,新店古城建筑的‘人’字形屋脊虽占空间,但能最大限度地增加遮雨面积,同时起到排涝作用。”设计人员告诉记者。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三处古厝群的墙基都由小块石头堆砌而成,上面再搭建夯土墙。原来在没有八一水库的时候,古代岩溪的“溪洪”水量非常大,从山上倾泄而下,石头的墙基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古代先民防涝的智慧结晶。
在保护修复中,设计和施工团队不仅还原了上述建筑要素,还就地取材,采用溪卵石和砾石铺设路面,再现历史上古厝建造时的场景,修复了这三处颇为珍贵的古厝群。
如今,东侧的古厝群已经成为闽风越韵展示馆,将发挥展示和服务功能。
其他的古厝群,将逐步修缮成为闽都食俗体验馆、共享直播基地、国风动漫体验馆、源流书馆、六艺传习所、非遗工坊等公共文化设施。
除了修复这三处古厝群外,设计和施工团队还对古厝周边新店村的当代保留民房进行立面改造,采取传统风格样式,古朴素雅,与三处古厝群协调统一。
闽越元素融入雕塑中
1996年至2019年,新店古城遗址共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和勘探,除了发现战国至西汉的城墙遗址、护城河外,还出土了战国晚期的炼铁石基座、炉膛、陶范、铁渣等重要遗迹。这些文物器形多样,色彩浓厚古朴,装饰以简单线纹为主,客观反映了早期闽越族对审美情趣的追求。而这些闽越元素都被运用到了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八组主题雕塑中,游客可以通过雕塑了解到闽越独特的图腾文化、闽越王国主题文化和闽越先民生活生产的情景。
本次新店古城遗址公园的雕塑设计请来了中国城市雕塑委员会的会员、著名雕塑设计师林靖。他也是三坊七巷南后街和冶山春秋园等多组雕塑的设计师。
和以往的命题雕塑不同,这次的雕塑创作对于林靖来说是一个探寻之旅,寻找闽都文化源头闽越文化的形成,将这些闽越元素融合到雕塑里,让大家对这段历史和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古城遗址公园的中轴线上,一组由三块巨石构成的浮雕墙《闽越春秋》吸人眼球。它回答的正是“闽越从哪里来”“闽越到哪里去”的问题。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主雕塑上闽越王无诸的形象集中了很多闽越文化的元素。他高大粗犷,衣襟敞开,露出闽人的文身,右手握着一把青铜剑,左臂缠着一只蛇,双腿叉开,直视远方。
林靖介绍,这处的无诸形象和冶山春秋园里汉化后的闽越王无诸形象有所不同,彼时的无诸正处在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闽越文化的融合正体现在他的形象装扮中。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南方的青铜冶炼技术在当时具有代表性,所以无诸右手握着一把青铜剑。而闽人崇拜的蛇图腾则体现在他的左臂上。据史书记载,闽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断发文身。“图腾柱、文字迷墙、虚位以待……还有更多的闽越元素,等着市民、游客自己发现!”林靖卖了个关子。
新店村面貌焕然一新
从福飞北路南向北左拐,在福州绕城高速北端古城1号桥下,崭新的双向四车道革新路通往福州新店古城遗址公园。
古城遗址北侧,今天这里成为古城遗址的北入口和景观广场。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不仅是一座遗址公园,也是一座群众活动公园。”新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文提到过,除了修复古城遗址公园内的三座古厝群外,此次古城遗址保护修复也对周边的37座民宅进行了统一的立面改造,恢复民宅原始古朴的风貌,与公园内的古建群交相辉映,这也为民宿等文旅业态引入新店村提供硬件条件。
水渠挖了,道路通了,路灯亮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原本默默无闻的新店村留住了“活态”的古城遗址公园,让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化发展、旅游业开发和闽越文化保护相得益彰。(管澍/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又见“第一城”再现闽越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