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龙:百年喜箩编出新意
Published at Jul 12, 2021 02:46 pm
吴航喜箩,是福州地区传统的竹编实用品和工艺品,深受群众喜爱。去年底以来,这一技艺传承人李绍龙,陆续在喜箩作品中引入红色主题、世界遗产大会元素,让非遗技艺跟随时代发展,彰显其独特魅力。
吴航喜箩百年传承
福州方言中“箩”与“老”谐音,有稳重、老成、长久之意,故在各种喜庆场合,经常把喜箩当作器具或礼品。
日前,记者在位于长乐区吴航街道的吴航喜箩制作基地看到,除了双喜图案喜箩,展示台还摆放着以红色励志、弘扬抗疫精神为主题的系列产品,令人印象深刻。
“非常多的福州人结婚,用的喜箩都是我们做的。”正在制作喜箩的福州市级非遗技艺吴航喜箩传承人李绍龙介绍道。
李绍龙今年52岁。他的家族从事这个行业已有百年历史。现在每年能生产近2万个喜箩,除供应长乐本地外,还销往闽侯、罗源、连江以及莆田等,被大家称为“吴航竹编喜箩”。
李绍龙介绍,很多场合都会用到喜箩——添丁送箩,意味孩子健康幸福、一生平安;婚嫁用箩,意味有情人白头偕老;寿诞用箩,意寓福寿双全、长命百岁;乔迁用箩,希望洞天福地、千秋万岁……此外,在礼堂、宗祠庆典中,把喜箩当作礼品,更是希望全境乡亲平安、和谐美满。
福州市级非遗匠心守护李绍龙告诉记者,喜箩制作过程繁杂,大致要经过选竹、破竹、编花、捆边、串边、上漆等20多道工序。
随着时代变迁,费工费时但利润微薄的喜箩,越来越少人坚持制作,传统的制作工具也已无人打造。喜箩需要多人分工制作,一人难以完成。目前,李绍龙的加工厂也只有不多人在坚守。
“竹子必须选取3年以上的毛竹,破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将竹篾撕开后,必须用刮刀将竹篾刮薄,薄到0.2毫米方能使用。竹篾如果没处理好,后面的工序就没法做下去了。”李绍龙说,喜箩分三层,第一层是坯,第二层是套,最外面的是眼。后续的做坯、编花等程序同样复杂异常。
喜箩要上5道漆,第一道红漆必须稀、薄、透、均匀。第二道是将红漆与黑漆按比例混合,呈暗红色,在喜箩上刷均匀。接下来,还要刷三道漆,每道漆都必须等上一道漆完全干后才可以继续刷,否则漆会不均匀、不光滑、不美观。上过这5道漆的喜箩不会褪色,长时间使用后依然亮丽。
2020年,吴航喜箩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非遗技艺与时代同步?李绍龙和妻子一直在往这方面研发。
前一段时间,李绍龙创作了建党100周年主题的吴航喜箩,里面增添红色故事、红色路线、红色主题图案等,让吴航喜箩与红色文化更紧密地结合。
目前,李绍龙正在制作世界遗产大会主题吴航喜箩,用工匠精神传承、致敬历史文化,为迎接第44届世遗大会贡献长乐非遗力量。(徐文宇杜胜健文/图)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李绍龙:百年喜箩编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