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泰华:“山花”烂漫喜摘一朵

Published at Nov 07, 2022 09:32 am
他研究两岸客家民间艺术,先后获得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并实现福建省民间文艺学术著作20年来的重大突破;他参与主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累计培训近千人次非遗传承人,并推出传统工艺保护提案和振兴方案等。他就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蓝泰华博士,一个以客家艺术打开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大门的学者。 蓝泰华,1971年生,畲族。自幼受家庭熏陶,从事油画、水彩画创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其导师李豫闽教授精心指导下开始研究客家民间工艺,系统了解客家民间工艺的“前世今生”。此后蓝泰华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福建和台湾地区客家民间艺术的渊源,先后到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为他“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闽台客家民间艺术提供了条件。在此期间,他撰写的专著《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研究》获得福建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为了全面呈现客家建筑装饰艺术,蓝泰华于2014年开始主编《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丛书,蓝泰华、王阵、王晓戈、龚晓田四位老师历经6年时间,选取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及台湾省4个主要客家聚居地的37座经典民居建筑样式,以图文解析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形制及其内部建筑装饰细节的完整梳理,合著完成《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赣南卷·闽西卷·粤东北卷·台湾卷)丛书,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于今年荣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两岸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摘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很不容易,全国仅有四部著作获此殊荣。这是福建省在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豫闽评价说,该书对海峡两岸客家的文化渊源、发展脉络、技艺传承与流变作了较为清晰的呈现,不但有助于传统客家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而且对弘扬两岸客家的工艺文化、推动闽台民间文化交流以及配合“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战略上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挖掘整理两岸客家民间艺术的同时,蓝泰华自2016 年至今还一直参与主持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先后举办18期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研培活动,通过“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高校学习机会,大大提高了传承人的技艺水平。 蓝泰华也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和他们精湛的民间技艺,探索传统工艺的基本规律和审美特征,从而促进了个人学术研究的深化和创新。 他率先提出“非遗‘家’空间”的概念,并在省博、省艺术馆、省美术馆等举办各种非遗展览,将一个个传统的展览变成非遗技艺传承的生活空间,从而促进了非遗传承人的创作落地。 在对海峡两岸的非遗技艺数据库进行田野调查时,蓝泰华创作了众多的水彩人物画,记录下最真实又原始的非遗技艺创作众生相,还撰写《海峡两岸木偶头雕刻艺术口述史》《八闽百工》系列丛书等,并先后组织撰写福州寿山石雕、木雕、软木画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助力福州、福建乃至全国非遗技艺传承与保护。 (刘磊/文受访者供图)   2022 年第45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