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怕什么嘞!」广东外贸工厂的一位女工面对央视记者提起中美贸易战时眉毛一挑,然后大大咧咧地回答道:「中国那么大,有大把的市场、大把的工厂,只要有能力有技术,不用怕。」这大概就是中国企业无惧美关税大棒最真实的基层声音吧。
面对美将对华产品关税一提再提至最高245%,中国企业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坦言「压力很大」,「所有美国订单都停了,只能积极面对,无法回避,在压力中想办法。因为企业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体。」多开发其他国家客户、想办法扩大内销、立即改造产线调整生产……在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看来,关税战正在加快中国企业生产及贸易模式的革新。
在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志起看来,中国企业面对关税战的底气得益于中国产业链韧性和深度的显著提升。「通过『一带一路』的市场拓展,如东盟占中国外贸总值已达到15.9%;在技术升级方面,如磁悬浮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比已达到30%。同时,中国企业正积极构建『抗关税防火墙』。例如,有的企业正在通过产品提价消化成本压力,有的企业正以『双供应中心』分散风险,这些案例充分印证了中国企业的动态调整能力。」
海运价下降 陶瓷「出海」正当时
「全球贸易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今,红海危机趋缓,带动全球海运价格整体下降,这对于海运成本往往高于产品自身成本的陶瓷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中国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加速开拓更多市场。今年以来,东南亚、俄罗斯、南美市场的采购意愿明显提升,我们公司一季度出口增长了15%。即使没有美国市场,我们依然有信心保持全年增长。」山东蓝图陶瓷有限公司车经理说,中国陶瓷在技术和工艺创新方面已经明显领先于全球同业。比如,越南、土耳其、俄罗斯等国产品仍以「亮面瓷砖」为主,而全球市场需求的趋势转向质感瓷砖,中国陶瓷产业已经有了成体系的创新产品。
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在积极作为,为助力陶瓷企业「出海」,近日在广东佛山举行的第42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及衞浴博览交易会(简称陶博会),增设国际专场,并面向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俄罗斯、韩国等海外市场组织采购活动。
家电行业接小规模订单御险
浙江宁波慈溪是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出口美国的占比约16%。飞龙家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沈雪江说,以前公司产品出口到美国的约占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在此次美国加征关税后,出口到美国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积压了将近3,000台。「首先是等待,最终确实需要处置的时候,是客户不提货、违约。」「美国客户签订协议时,对方支付了30%的定金;同规格洗衣机、冰箱的零部件通用性很强,能够达到70%。因此,即便美国客户违约,我们也能将产品重新翻包后再次销售。美国客户预付的30%定金,足以覆盖大部分重新翻包的成本。」
但沈雪江承认,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出口订单仍是巨大挑战。拓展多元化市场是抵御风险的重要策略。眼下美国订单没有了,工厂放宽接单的数量要求,会接以前不会接的小规模订单,反而近期海外订单量还有小幅增长。
让沈雪江信心十足的还有内销市场持续火热。沈雪江说,这跟国家实施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密不可分。去年「国补」政策就拉动了企业数千万元的销售额,今年一季度国内渠道销售增长有30%左右。
【特稿】产品创新 气门嘴顶住贸战风雨
贸易战下,位于上海的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忙着搬新厂、扩产线。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祖秋说,20年前他们从生产轮胎气门嘴起家,如今已经在全球7个国家有11个研发中心、19家工厂,做到细分市场的全球第一。
「这种产品看似很小,但是美国没有其他的生产厂商了,已经没有产能了。如果说(我们)真的中断了供应,估计可能一部分美国车型的生产会受到影响。短期的应对就是涨价,我们有谈判力。」在胎压检测系统工厂里,香港文汇报记者看到,轮胎气门嘴安上一个传感器,产品售价就从几元人民币提高到几十元。张祖秋还说,公司在欧洲有基地,关税战后,基于欧洲制造来给美国去报价,不仅让我们继续保有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提高毛利率。技术深耕、全球布局,加上长期投入,让一个小小的气门嘴,也能抗击贸战风雨。
不少企业表示,在美国算「关税账」时,中国企业要更加重视算「创新账」、算「产业链、价值链开放的账」。京信通信副总裁李学峰表示, 「面对全球贸易挑战,用一句话来讲,那就是:创新是最大的安全,生态链开放是最深的护城河。」
美企业主焦头烂额 关税重压无力承担
(香港文汇报记者 倪梦璟 、夏微 上海报道)低落、失望、焦头烂额……在美国关税政策背景下,一些美国企业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自4月2日起,随着美国轮番对华加税及中方采取反制措施,目前美国对华商品关税最高至245%,中国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不少重点发展中美两国市场的美企抱怨难以应对关税带来的冲击。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有美国日化企业直言关税「大棒」让企业无力承担,还有美企业主在社交媒体发布了自述信,痛斥关税重压。
「我们目前一点办法也没有,这轮关税的调整让我们措手不及又避无可避。」美国某日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Luna(化名)近半个月来都是在低落、担忧的情绪中忙得不可开交。
双重关税夹击 市场前景堪忧
香港文汇报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的上百款日化用品,至少涉及来自全球45个国家的原材料,中国是该美国企业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之一,「我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这些原材料会在美国的工厂制成成品后出口到中国,根据现有的关税政策,我们需要支付约145%的税。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上百款产品中有大概22款产品的原材料来自中国,且无可替代。对这些产品来说,等于要遭遇一进一出两次高关税的影响,这样的高额关税,企业根本无力承担。」
关税「大棒」下,Luna感到崩溃:近期政策的调整快到让我们完全来不及去应对。Luna坦言,当企业发现苗头不对时已经来不及抓住最后的窗口期,「根本来不及抢时间把我们美国工厂的货运到港口出港。」她透露,目前企业在中国尚有部分库存售卖,「最多还能坚持一个多月吧,之后会是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
美政策朝令夕改 业务调整陷绝境
尽管艰难重重,Luna还是不愿坐以待毙, 「我们能够想到的应对方式可能就是调整供应链,甚至计划直接将生产工厂搬离美国。但是,目前美国的政策朝令夕改,我们甚至不知道要往何处搬,要怎么去调整,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调整供应链或者重新建立工厂等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大动作,完成调整可能需要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这当中会有什么新变化谁都不知道,我们承担不起这么大的风险。」
美国的小企业主马修· 哈塞特在商业内幕网站发布的一封自述信,揭露了关税「大棒」下小企业的真实困境。他的家族企业主营的时钟与枱灯,如今面临高达145%至175%的关税,「关税将我们的整个业务模式击垮了」。
「从5月1日起,我们所出售的枱灯每盏都会被加征超100美元的关税。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额外的支出涨价。」为了解决问题,马修曾尝试将生产迁回美国,却发现自己在本土难以寻到成熟的相关产业链,也「没有任何一家工厂能够像中国的工厂一样实现我们的要求」,马修直言:「在美国生产对我们来说是死路一条。」
本月14日,已有多家美国小企业联合在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起诉政府,认为在没有国会批准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无权宣布全面加征关税的措施,要求阻止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关税措施。
【特稿】关税利剑「高悬」 美知名品牌难突围
不仅仅是中小企业正经历艰难时刻,不少全球知名企业在美关税「大棒」下也面临多重困境。
以特斯拉为例,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即将推出的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和Semi电动卡车的零部件供应链,正面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重大干扰。这一情况可能会影响特斯拉两款重要新车型的生产计划。特斯拉的低价新车型也传出延期的消息。
「纯美国制造汽车是虚构」
其实,特斯拉早已离不开中国汽车供应链,有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北美50%的零件由中国公司提供,其中20%由中国直接出口,剩下30%大部分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提供。
而通用、福特等知名车企也存在众多海外组装或海外生产核心零部件的现实问题。美国投行韦德布什证券公司的全球科技研究主管丹 · 艾夫斯直言,目前美国汽车零部件的海外采购比例高达40%左右,「纯美国制造的汽车是虚构的」。
在电子设备领域,苹果也被关税利剑「袭击」。苹果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苹果全球最重要的200家供应商中,超过80%在中国设有相关工厂。据Wedbush估算,在美国本土组装iPhone的成本将是目前价格的三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