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城“大鹏展翅”
Published at Jan 18, 2021 02:43 pm
【福州晚报讯】《福州地区一流大学城建设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出台,计划到2021 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大学城片区重点区域、主要道路沿线景观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改造。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征迁工作,大学城总体城市环境品质、景观面貌显著改变。到2023年,“六个一流”目标基本实现,跻身中国一流大学城行列。依托大学城逐步推动规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
根据方案,大学城建设以“六个一流”为目标,全面对标全球一流大学城,建设一流的生态景观、完善一流的功能配套、提供一流的服务管理、提升一流的办学水平、营造一流的校园环境、打造一流的共建共享。
打造显山露水的
生态大学城
发挥大学城背靠旗山、紧邻乌龙江自然生态优势,构建旗山与乌龙江的山水生态绿廊,打造显山露水的生态大学城。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打造“旗山湖-溪源江”优美景观带,加快绿道、步道等慢行系统建设成网成环,建成集游览、休闲、健身和蓄洪排涝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多功能公园,全力将大学城建成山水相依、城画相融、人文荟萃的绿色生态学城。各建设项目应融入海绵理念,建设大学城全域海绵城市综合示范区。
凸显大学城建筑景观个性,优化完善规划管理,加强地块建设在功能、高度、色彩、风格等方面的管控,强化建筑景观风貌管控。精心打造大学城门户形象,整体性设计、系统打造福州西高速出入口、沙堤高速出入口、橘园洲大桥、浦上大桥周边四个门户节点,精心组织推进旗山湖公园建设,形成大学城的“客厅”和名片。
按福州中心城区标准
配套基础设施
按照福州中心城区、滨海新城规划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高标准配套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给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信等市政配套,构建安全可靠、结构合理、智慧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开展智慧大学城专项规划,逐步打造智能智慧大学城。顺应福州数字城市建设浪潮,引进全球互联网企业智慧城市构架方案,通过5G、光纤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平台等技术,提供包括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智能交通、城市管理、智慧教育等多个领域建设方案。
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省市共同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校一策”扶优扶强,在不同学科、不同层面争创一流;发挥强校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潜力学校、品牌学科进入“双一流”行列。
加强与全球著名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合作交流,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继续鼓励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多形式办学,拓宽办学渠道。探索大学群、新型实验大学、伙伴大学等合作模式,推动引进全球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高等教育创新联合体;为高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提供产业、金融、行政、司法等资源,促进大学城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校企联动、科技创业孵化的核心问题,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建立相应的成果转化对接服务、资源共享、科研孵化的平台;降低小微企业的创业风险和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创业保护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设施资源共建共享
打造没“围墙”的大学城实施校园拆墙透绿工程,强化城市滨水等公共空间与大学校内组团绿地、广场空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呼应,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开放式绿地生态系统,共享校城的美好自然环境。
腾挪公共空间用地,协调落实好目前暂由高校使用、按城市建设需要高校腾退的空间(如城市干道、滨水沿线、基础教育用地、重要节点等),进行绿化和公共空间打造。
物理空间设施资源共建共享,破除围墙建设“共享区”“共建区”“合作办学区”,最大限度实现大学城片区内的体育场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礼堂、公共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外语培训中心及公共教室等通用性设施的资源共享。
加快推进旗山湖“三创园”项目建设,把旗山湖“三创园”打造成为海峡两岸大学生融合发展三创中心,并争取纳入国家级项目。建设大学城公共文化体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健全文化艺术中心、高校内部体育场馆等面向大学城高校师生、周边群众开放使用的管理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徐文宇)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福州大学城“大鹏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