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文欲建闽菜博物馆 :“闽菜奇人”越战越勇

Published at May 21, 2020 08:46 am
在福州餐饮界提起郭可文,许多人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个人物!”   初次见郭可文,是在几天前的午后。在三坊七巷曲线山墙下,他背朝四角的天空,正在侍弄盆栽。   郭可文戴着眼镜,一脸亲和,从观感上看,更像一位教书先生,很难与福州餐饮江湖上的“闽菜奇人”画上等号。   跨入餐饮业三十载   梦想振兴闽菜文化   “荔枝肉、南煎肝、爆炒双脆,这些家常闽菜,在明清时期是地道的官府菜,到现在也属于国宴级菜品。”6日,谈起闽菜的辉煌与式微,郭可文自豪中带着惋惜,更透露出重振闽菜的雄心。   郭可文出生在三坊七巷衣锦坊,距他的“文儒九号”工作地步行仅需一两分钟。   文儒坊因儒林文士辈出而得名,这里走出过宋代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吏部尚书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世进士陈承裘、近代大儒陈衍、天文学家高鲁等。   历代“老邻居”的嘉言懿行深深影响了郭可文。10年前,他以“文儒九号”为根据地,以闽菜文化、福州大漆文化、茉莉花茶文化为滋养,打造“闽味大观园”,复原福州千年坊巷的活色生香情景,筑起振兴闽菜文化的梦想。   1962年出生的郭可文,曾是海军军医,退役后跨界做餐饮,一做就是三十载,曾十多次按下事业“重启键”。曾有人评价他:“老郭是越挫越勇!”   为什么执着于餐饮?他笑着给出答案——命中注定。   “我从小爱吃。”郭可文说,记忆中最好的味道出自母亲之手,最好看、最有仪式感的菜莫过于舅公家的年夜饭。   好吃、好看、仪式感,或许,这系下了郭可文对闽菜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   书写“蛇吞象”传奇   深信“一勤天下无难事”   这份初心和情结在郭可文心中集聚待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月薪只有100元的他,大胆借了8000元,和朋友盘下了一间小饭馆。   试水之初,可谓顺风顺水,第一个月就回本,5个月后,他就用赚到的第一桶金,盘下了一家大酒楼。   闽武大酒楼、福州天福大酒店、杭帮菜网红店金门海鲜大酒楼、温泉百合大酒店、福州第一家荣誉大酒楼、天津最大的酒楼、中国海军国际交流中心……这些地方都有过郭可文奋斗的轨迹。   但创业之路并非一顺到底。   风光之时,他曾在“万元户年代”半年赚了近60万元,也曾在重重竞争中把一家酒店年营业额做到过亿元。低谷之时,他因“转战”外贸铩羽而归,只能老老实实地去上班。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嘲笑声中包下员工食堂,天天半夜12点到农贸市场采购,为省下30元搬运费,亲自上阵独自搞定4000多斤货物。就在这员工食堂,他书写了“蛇吞象”的业界传奇,做到了员工食堂承包酒店餐饮部的逆袭。   在一次次的沉浮中,郭可文越战越勇,因为,他深信“一勤天下无难事”。   世界在变,口味在变,但他心中的那把“良心秤”一直没变。军医出身的他,对食品安全的把关近乎苛刻。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做生意,只有错买,没有错卖。出品不好,忽悠了一天,没有第二天”。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