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芸生:为闽剧舞台留下30多台大戏

Published at Dec 06, 2021 02:25 pm
如今闽剧戏迷,大都看过林芸生创作的闽剧大戏。他从艺59年,为闽剧舞台留下《曲判记》 《告老尚书》《兰花赋》《红豆缘》等30多台大戏。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曾获中国戏剧文学最高奖——曹禺剧本奖的77岁著名编剧。 遇“倒嗓”打击 改行当闽剧编剧 林芸生13岁时,父亲为了不让独子远走高飞,将他送到闽剧艺术训练班学戏。1958年,福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他转入该校,进入小生组,拜萧梦尘为师。 林芸生毕业后,进入福州闽剧院的红旗剧团。剧团安排他演的第一台大戏叫《桃花村》,他饰演男一号卞济。没想到首场演出他就出现“倒嗓”(嗓音变哑),苦撑了三场后,18岁的他不得不结束演员生涯。 人生低谷时,他遇上创作过《夫人城》的著名编剧林亨仁,从此他开始苦读古典书籍,学习写诗填词,利用在剧团放映幻灯字幕的工作,学习前辈创作剧本的经验。 1965年,21岁的林芸生将话剧《刘胡兰》改成闽剧搬上舞台。此后,他改编过现代闽剧《白毛女》《战斗汽笛》《枫树湾》等。 林芸生在闽剧传统戏创作方面的成名作是《曲判记》,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排演,参加了1981年的全省戏剧会演,传承至今久演不衰。 同年,为了福州与日本那霸的友好关系,林芸生依据长乐县志中提到的明朝万历年间福州蔡夫人移民到日本的百字文献,创作了闽剧《蔡夫人》,由福州闽剧院一团搬上舞台。 “因改革开放开禁了闽剧传统戏的演出市场,才让省市两个闽剧专业院团在1981年,能同时上演我创作的两台大戏,助我在闽剧编剧路上‘扬帆起航’。”林芸生说。 “写戏就是 写人写情写心” 林芸生说:“写戏就是写人写情写心,只有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才能产生艺术冲击力,打动观众的心弦。” 林芸生创作的不少剧目都是老戏新编。他觉得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必有它的精华所在,就看剧作家如何从新时代的立场、视角去改造、雕琢。2001年他参与创作的《兰花赋》是根据《闹花灯》《斩浦霖》等老戏改编的,挖掘反腐新主题。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兰花赋》荣获“曹禺优秀剧目奖”及9个单项奖。此后,他创作的《红豆缘》,让他获得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曹禺剧本奖。 退休后,林芸生担任过“福建闽剧老艺术家之家”常务副会长,还积极协助闽剧民营剧团创作、排演新戏,其中为长乐区大众闽剧团创作的《苏秦还乡》还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过。 去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林芸生剧作选》。当时,103岁的中国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先生为此书作序,为林芸生的闽剧作品给出了“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沁人肺腑、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20字点评。 (顾伟/文张旭阳/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