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再相逢闺蜜情更浓
Published at Jul 10, 2023 09:28 am
6月27日,离开中国前,81岁的“鼓岭之友”毕乐华(Gail Har⁃ris)又来到福州仓前山的石厝教堂,这是她父母当年结婚的地方。在尖拱石门前,她挽着老朋友林轶南的手,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照,以此纪念父母的幸福爱情。
毕乐华是英华学校教师毕理(Pilley)夫妇的女儿,英华学校内迁时她出生在福建南平的洋口,同一天出生的还有父母的中国同事的一个女儿,女孩比她早出生一些。正值英华中学的校庆,为了纪念这特殊的缘分,父母分别给两个女孩起名叫“李怡英”“毕乐华”。在一张家庭聚会的合影上,“英”和“华”分别被父母抱在怀里。稍大时,她们曾结伴上鼓岭避暑,度过好几个美妙的夏天。
此次参加2023“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英”和“华”这一对“鼓岭闺蜜”再聚首,两人均已年逾八十。李怡英特意带来了曾孙辈,让其见见曾姨婆。她们聊着各自家庭这些年的情况,握着的手始终没有放开。
李怡英不会说英语,毕乐华的福州话也只记得一点点,在林轶南的传译下,两人知道了双方家庭和后代更多的情况。毕乐华的福州话“本能”,在交流中一点点奇迹般“苏醒”。“福州话在我的脑海中就像英文,它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如果住得足够久,都会回想起来的。”
毕乐华还重访了当年在鼓岭的家,也就是如今的“梅森古堡”民宿。看到院子里一群嬉戏玩闹的孩子,看着如朝阳般活泼的身影,听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毕乐华脸上露出了暖暖的微笑,仿佛回忆起自己在这里度过的快乐时光。“我这是转厝了(意为回家)。”她感叹道。
在老一辈鼓岭居民中,还流传着毕乐华外祖父柯志仁打虎的故事。鼓岭山高林密,以前时常发生虎患,美国传教士柯志仁多次帮当地人打虎,他以鼓岭和福州周边鸟类为研究对象写成的《华南鸟类》一书,至今在植物界仍有影响力。
故地重游、故人重聚,家族珍藏的老物件也重回鼓岭——毕乐华将石制中式家具摆件、喜字烛插、印鉴、上海信昌扇庄的绢扇和木扇等一批珍贵老物件全部捐给了鼓岭山居博物馆。
在灯光映照下,石制摆件格外精美,案、几、桌、椅乃至桌上的花瓶一应俱全,精雕细镂,保存完好,令人如同走入了微缩版的中国客厅。“我外祖父家庭传下来的,我的妈妈又传给了我。”毕乐华说,摆件从她记事起就一直放在家里,她也一直想着应该将它放在哪个更合适的地方,后来听说鼓岭上有穆言灵的山居博物馆,“这就是最适合安置它的地方,所以它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中国。”
“英”和“华”的故事,跨越了80年,诉说着情缘悠长的“鼓岭故事”。毕乐华说:“这样特殊的关系,不会变淡,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紧密。”
(朱榕)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英”“华”再相逢闺蜜情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