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年畫 一紙萬象

Published at Mar 05, 2024 11:41 am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人王安石的《元日》,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国人过年的热闹场景,「贴桃符」传统民俗成其点睛之笔。在辞旧迎新之际,古人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用以压邪驱鬼,这便是最早的桃符。年画起源于桃符,在唐宋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并称「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成为中国年画的重要传承基地。◆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兵 四川绵竹报道 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通过制粉笺纸、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线等工序,遵循「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的色彩规律,作品呈现出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等特点。1993年,绵竹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年,绵竹年画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绵竹年画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张年画 一抹乡愁 2月2日,农历腊月廿三,俗称「小年」,四川德阳绵竹市一年一度的「年画节」盛大启幕。 从成都出发,沿着成(都)万(源)高速向西北方向驶去,约1个半小时便驶离高速,进入乡村公路。远远望去,在刚才来过的高速公路附栏上,「中国绵竹年画村」几个红白相间的大字映入眼帘,下面是一排红红的灯笼。桥墩上,刻有众多栩栩如生的年画,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儿。再往里走,只见两扇青灰作框、深红作面的大门正徐徐打开,秦琼、尉迟恭分别手握双镧、双鞭,气势如虹、威风八面。透过半掩着的门缝往里看,一个大大的「福」字入眼,门楣和门坎还刻着「福、禄、寿、喜」。两扇大门高11.6米、宽5米,人站立下方自觉十分渺小。「这件作品由父亲林代辉创作,寓意『福』进我家。」绵竹陶版年画传承人林国栋介绍,父亲还带领团队在川青铁路绵竹南站创作了年画浮雕以及「双扬鞭」「五谷丰登」等主题年画,让进进出出的绵竹人感受到一抹乡愁,成了一个人气旺盛的打卡点。 沿着公路往村里走,家家户户灯笼高挂,红红的春联点缀,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门神要『脸对脸」,不能『背靠背』,如果贴反了,一年中诸事不顺,左右为难。」年画村村民李喜禄一边忙着贴门神,一边让外孙女站在远方帮忙校准。 李喜禄今年62岁,村民都称他为李二哥。只见他的篮子里,除了有春联、门神还有条幅等10来种。李喜禄介绍,门神镇宅、春联吉祥,寝室门上的童子、仕女寓意子孙繁衍、福寿无边,灶房、圈舍等各有讲究。 「过年了,贴春联、贴门神是家家户户必须做的一件事,主要是图个吉祥平安。」李喜禄说,当地年画艺人大多是农民,农忙时扛起锄头干活,农闲时拾掇印版。绵竹年画饱含泥土的芳香,寄托着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 千姿百态 五彩缤纷 在空旷的田野上,青瓦白墙的民居散落其间,白色的墙壁上彩绘着各式各样的年画。典雅仕女、喜庆娃娃、十二节气、民风民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走进年画村核心聚集区,彷佛走进了一个年画世界。 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嘴,头戴一顶瓜皮小帽;身着蓝袍、红裤,手握自行车「龙头」,脚踏「风火轮」……在一民居的墙壁上,一幅《骑车仕女图》格外引人注目。路边的小树冒出了新芽,红红的灯笼装点,与画中鲜艳的野花和纷飞的蝴蝶相映成趣。「这幅《骑车仕女图》,是绵竹年画的经典之作。」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人员章昉介绍,清末自行车进入中国,地处四川盆地的画师只闻其名未见其身,于是凭想像绘制了这幅《骑车仕女图》。女扮男装的仕女,手握「龙头」脚踩「风火轮」,反映出旧时川人的开放、时尚。 「泼墨龙飞万水腾,挥毫凤舞千山秀——天耀中华」,一户农家的堂屋大门上,一副红红的对联气吞山河。大门右边的墙壁上,一位童子身背一条大鲤鱼;左边的墙壁上,童子手持莲花。往右望去,其邻居家的墙壁上,一位童子用木棍撑起一挂鞭炮,小伙伴们或手捂耳朵,或躲避逃逸,充满童真、妙趣横生。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忽然,一阵笑声传来,只见一群人站立在一幅《三猴烫猪》的年画前,笑得前仰后合。八戒端坐首位,嘴里叼着水烟,右手拿着一吊铜钱,左手伸向旁边的侍女。三个小猴围着八戒正在玩川牌,脚趾传牌、相互偷看……正在联手「烫猪」。 一路走来,除秦琼、尉迟恭镇宅等传统年画之外,还有《白狗争凤》《五子告母》等戏曲题材,「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民间传说,「涌泉跃鲤」「弃官寻目」等「二十四孝」故事,「麻姑献寿」「童子戏莲」等民俗民风,以及《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等反映新时代的年画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谓一纸万象、五彩缤纷。 《农闲握笔头,农忙扛锄头》,这幅年画或许是对绵竹年画的一个完美注解。 一条年画巷 一部年画史 从古代门神神荼、郁垒,到清代戏曲年画《王小赶脚》《观书仕女》,再到革命战争时期年画《飞夺泸定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年画《跨凤乘龙》,甚至还有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经典年画作品……一条幽静的小巷里,从巷头至巷尾,一幅幅年画代表作浓缩了年画的起源、发展到繁盛、创新以及辐射和影响,脉络十分清晰。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清代中叶,各地掀起一股兴建会馆热潮,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让年画艺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乾隆、嘉庆年间,由于经济繁荣,绵竹年画进入鼎盛时期,年画行会「伏羲会」成立。当时,绵竹年画从业者900余人,作坊300多户,年产年画1,200万多幅,主要销往陕甘青及两湖和港澳,甚至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小巷中段,坐落着绵竹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兴才故居。他从13岁开始学画,直到93岁仙逝,作品《双扬鞭》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如今,陈兴才的孙子陈刚继承其衣钵,正在忙着为客户彩绘「福」字。细腻的笔法、鲜艳的色彩、灵动的创作,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巷尾,是陈兴才另一位孙子陈强的创作室,他正在手把手地教游客为年画上色。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年画,一位外国游客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丝路天使》《农民丰收》组图,《回娘家》《五福临门》等主题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和题材讲述中国年画故事。 一条年画巷,一部年画史。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