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儿科医学会发文促设辅导员与社工,加强防暴教育与应变机制。
马来西亚儿科医学会发文促设辅导员与社工,加强防暴教育与应变机制。

兒科醫學會譴校園暴力 籲加強心理支援機制

Published at Oct 15, 2025 01:50 pm

(美里15日讯)马来西亚儿科医学会(MPA)对近期校园内接连发生的严重暴力事件深感震惊,包括马六甲亚罗牙也一所学校传出的学生集体强暴案,以及八打灵再也万达镇一名女学生在校内遭谋杀的悲剧。

马来西亚儿科医学会副会长王荣祖医生今日发表文告指出,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在原本应是学习、成长与安全的场所,已严重背离社会与教育体系对每一名学童应有的保护与信任,显示校园暴力文化正在蔓延且未获有效遏制。

“校园暴力是一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该会表示,儿科医生在诊所与医院中不断目睹其后果——焦虑、抑郁、创伤,甚至自杀倾向;这些心理创伤严重干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影响深远。

文告指出,暴力不仅造成身体伤害,更摧毁孩子的自信与信任,并可能引发日后冒险行为、自残及进一步的暴力循环。

该会赞扬教育部与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MCMC)在马六甲事件后迅速采取行动,包括逮捕嫌疑人、制止不良视频传播及为受影响学生提供心理社会支援;但同时强调,这些措施仍不足以应对问题根源。

“万达镇的持刀伤人案,仅相隔数日再度发生,提醒我们这并非个别事件,而是系统性问题的反映,包括教师与校方人员缺乏识别与应对危险的培训、校园缺乏心理健康支援机制,以及教育文化中对尊重与非暴力的价值培养不足。”

马儿科医学会呼吁,学校内的所有成人,包括教师、宿舍管理员、行政人员与保安,必须接受识别虐待及正确应对的训练;举报系统应便捷、保密且值得信赖,避免举报者遭受报复。

此外,学校应配备全职辅导员与社工,以便及早介入并支援受困学生。纪律处分必须明确与透明,尤其是涉及性侵或持械攻击等严重事件时,更应严厉处理。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幼年阶段开始,在课堂中重建道德基础,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同理、平等与同意。”

文告强调,教室绝不应成为犯罪现场,而应是充满笑声、探索与归属感的地方。家长把孩子送去学校,理应确保他们平安回家——无论在身体、情绪或心理上。

马来西亚儿科医学会是一家专业机构,致力于通过倡导、教育及本地与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儿童的健康与福祉。
 
 

Author

Liew Li Mui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