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掘金“带”劲!
Published at Jul 20, 2020 11:01 am
七月盛夏,波光粼粼的兴化湾水域显得尤为平静。福清海带丰收季已过去一月有余,趁着闲暇,沙埔镇牛峰村村民杨和平算了笔账:今年海带产量225吨,纯收入约20万元。
同为村民,福清紫洋水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却依旧忙碌。他说,公司今年在村里收购新鲜海带2700 吨,能加工成约2000 吨盐渍海带产品,全厂马力全开也要忙上半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牛峰村历经30余年打造的海带养殖产业链条趋于成形,一根根海带串联起牛峰整体致富的梦想,铺就了村民奔向小康的大道。
牛峰村位于福清市龙高半岛东南端兴化湾畔,是个三面临海的渔村。这里水质好,有利海带生长。30多年前,村里从大连引进海带苗,鼓励农民养殖,杨和平是首批7个“吃螃蟹”的人之一。依靠海带,他在一年间实现从采石工人到万元户的华丽“变身”。
“第一年养了近6亩,一公斤海带干卖3毛钱,一年就挣了1万多元。”杨和平自豪地说,相较于村里当时盛行的紫菜养殖,海带养殖周期短、管护简单、收益高。
7个人的成功为海带养殖做足广告,吸引不少村民上门取经。
“农民只要肯学肯干,离小康生活就会越来越近!”杨和平说,多年来,他不断升级养殖技术、更新养殖工具,海带养殖规模已扩大到60亩,“家里盖起四层小楼,还买了小轿车。现在,儿子也回乡发展海带事业”。
目前全村养殖户超过100户,养殖规模近5000亩,海带养殖已成为牛峰村支柱产业,这项收入也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除了养殖,还有什么办法能增加海带附加值、提高农户收益?牛峰村的答案是:自己做加工,尽可能减少中间商赚差价。
第一个捕捉到发展海带加工产业信号的是村民杨斌。“随着海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上门买海带的收购商越来越‘难说话’,村民议价空间越来越小。”杨斌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里鼓励他牵头开办加工厂,一方面能给村民公道的价格,另一方面也可带动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奔小康的路上,一定要与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杨斌说,经过10 多年发展,他经营的福清紫洋水产品有限公司每年要收购全村近三分之一的新鲜海带,加工成海带花、海带结、海带丝等多样化的盐渍海带产品,按照平均每公斤1.5 元计算,每年能挣约300万元。
和当年杨和平等7人一样,杨斌的成功再次发挥了带头效应,村里又陆续开办了两家干海带加工厂。如今,村民可以选择自己晾晒海带,也可以选择卖给加工企业,计算出最赚钱、最省力的海带销售方案。
(钱嘉宜)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海中掘金“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