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斯市29日讯)第二届京津冀东盟国家学生“我与中国”中文故事短视频展示活动日前在天津师范大学圆满落幕。在这场汇聚东盟十国与京津冀地区留学生的文化盛宴中,汶莱中华中学选送的5名学生凭借作品《“我与中国”的故事——汶莱学生的心声》脱颖而出,荣获“青年才俊奖”,展现了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该校获奖的五位学生分别是罗艺薇、何晫朗、刘宇、张廷玉和郑雅文,奖品是一块价值1500元(人民币)的华为运动手表和荣誉证书。汶莱中华中学获颁“最佳海外组织机构奖”,张清赋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上述活动是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中心指导,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支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教委(教育厅)联合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中文语言实践活动。该活动的主题为“语合越山海心桥向未来”,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鼓励学生用中文讲述自己与中国的故事。
“我与中国”短视频赛事活动立足京津冀,面向东盟10国学生和京津冀东盟留学生,目前已开展两届,深受东盟国家学生的喜爱。今年的活动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汶莱、老挝、菲律宾等国建立了海外组织机构,收到覆盖全部东盟10国的4700余名参赛选手的500余部短视频作品,参赛作品和规模翻倍。
汶中5位同学通过以“文化互鉴”为核心来精心制作的短视频,生动展现了他们对中文学习的热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喜爱。作品以汶莱学生的视角,讲述了东盟青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他们在民间交流、语言学习、文化探索和友谊建立方面的经历与思考。
视频开头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叙述了张廷玉、何晫朗、罗艺薇和刘宇4位学生的个人故事,传递了跨越国界的友好心声,展望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的广阔前景;视频中间穿插有郑雅文现场作画等内容,描绘了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成长与蜕变,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谊。视频的最后是5位学生携手前行,表达了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展现了汶莱青年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与担当。
汶中校长许月兰对该校5名学生获得“青年才俊奖”表示热烈的祝贺。她说:“语言是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汶中生以多元的方式,让世界看到汶莱与中国的‘山海情’。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对话,正以文化为舟,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她表示,这次比赛不仅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中文水平,也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未来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该校将继续丰富和完善中文教学的特色课程,鼓励更多的学生结合本土文化创作更多的“我与中国”故事,参与各类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该校获奖的五位学生分别是罗艺薇、何晫朗、刘宇、张廷玉和郑雅文,奖品是一块价值1500元(人民币)的华为运动手表和荣誉证书。汶莱中华中学获颁“最佳海外组织机构奖”,张清赋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上述活动是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中心指导,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支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教委(教育厅)联合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中文语言实践活动。该活动的主题为“语合越山海心桥向未来”,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鼓励学生用中文讲述自己与中国的故事。
“我与中国”短视频赛事活动立足京津冀,面向东盟10国学生和京津冀东盟留学生,目前已开展两届,深受东盟国家学生的喜爱。今年的活动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汶莱、老挝、菲律宾等国建立了海外组织机构,收到覆盖全部东盟10国的4700余名参赛选手的500余部短视频作品,参赛作品和规模翻倍。
汶中5位同学通过以“文化互鉴”为核心来精心制作的短视频,生动展现了他们对中文学习的热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喜爱。作品以汶莱学生的视角,讲述了东盟青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他们在民间交流、语言学习、文化探索和友谊建立方面的经历与思考。
视频开头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叙述了张廷玉、何晫朗、罗艺薇和刘宇4位学生的个人故事,传递了跨越国界的友好心声,展望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的广阔前景;视频中间穿插有郑雅文现场作画等内容,描绘了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成长与蜕变,不仅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谊。视频的最后是5位学生携手前行,表达了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展现了汶莱青年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与担当。
汶中校长许月兰对该校5名学生获得“青年才俊奖”表示热烈的祝贺。她说:“语言是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汶中生以多元的方式,让世界看到汶莱与中国的‘山海情’。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对话,正以文化为舟,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她表示,这次比赛不仅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中文水平,也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未来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该校将继续丰富和完善中文教学的特色课程,鼓励更多的学生结合本土文化创作更多的“我与中国”故事,参与各类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