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降虎寨古驿道
Published at Apr 06, 2022 03:39 pm
“降虎”之名有来历
古驿道,承载了几个世纪的风霜雪雨,见惯了行人寄寓它的喜怒哀愁。近日,笔者车行二十多公里,到达晋安区宦溪镇降虎村,探访降虎寨古驿道。
半路上,一小亭格外醒目,亭额隶书“降虎”二字。小村庄里的房子多被改造,陈旧的水泥砖房也添加了许多现代元素,或以古典风格装饰,面貌一新。一处人家外墙面青藤缠绕,郁郁葱葱。
这里的降虎寨史上有名,明王应山《闽都记》载:“降虎岭有寨,置戍。”
降虎寨是福州北面“门户”,地近连江县,大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代戚继光也曾驻寨杀倭,事留史籍。此寨一名“云漈关”,“降虎”由来,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岭上有“独觉庵”。一日一只虎中箭受伤后跑到此庵前,恰遇法诠和尚,后法诠为之去镞疗伤。虎去后,数日复来追随,此后他们日夕相伴。此事流传开来,“独觉庵”便被人称为“降虎庵”,远近闻名。后来“降虎庵”改成庙宇,称“降虎境”。和尚遇虎的故事并不鲜见,类似逸闻如杭州“虎跑”等,且当闲聊。因其地与连江县隔邻,故前人在此设关隘。
宋嘉祐三年(1058年),怀安知县樊纪募捐修建这条驿道。从那个时候开始,这条路就承载着无数肩挑贸易、车马辎重来往。古时交通不便,“星夜赶路”不过寻常。也不知过了多久,商贩聚集寨周,渐成村落。古时从福州城中出发,沿驿道向北行至降虎寨,时已日中,舟车困顿,旅人就在此休憩。古道出口的宦溪古街,曾有客栈、中药铺、京果店、海产摊、肉铺等十余家店铺,可以遥想昔日景象。
到了降虎村中,日已西斜。寻觅古道,顺着指示牌往前,发现它正藏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建筑后面。在驿道石阶前,我顿时被眼前景象吸引——拱形门上的青石陈迹斑斑,石体大半残缺,被野草覆盖。它早已忘却前生繁华,忘了络绎不绝的行人。那天,只见三五小鸡自在觅食,振翅声隐约可见。此情此境,像马致远笔下的《天净沙·秋思》,像陶潜文中的武陵源,像传世名画中的某张古图。驿道两旁几处人家圈养家禽,沿途茶花就列,散发清香。夹道树木遮蔽,脚下碎叶杂陈,使古道更觉狭长。
古驿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对于福州地区经济开发、政治教化、军事攻防、文化交融乃至社会发展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许多驿道早已中断,由于我们对它的历史、文化挖掘不深、阐述不够,遂使那些零星残存的石板路不知隐匿何方。
驿道尘飞山路长
所谓驿道,即古代交通线路,因道路上设置驿站,所以得名。远在殷商时代,驿道就已出现,军邮传送功能初步形成制度。
驿道的创设,是文明的演进,是历史的进步,是人们交通意识的觉醒。
西周,形成由通达全中国主要交通干线结成的交通网,即“周道”。其字眼在《诗经》中并未鲜见,如“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瞻顾周道,中心吊兮”“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从春秋到战国,邮驿设置得到进一步发展;秦始皇时代,“驰道”的修筑是秦汉交通建设中极富时代意义的成就;唐代,邮驿管理权责归尚书省兵部,其建置与制度表现出军事化特征,著名诗人孟郊《送韩愈从军》诗云:“凄凄天地秋,凛凛军马令。驿尘时一飞,物色极四净。”到了宋代,驿道、驿站更趋完备。闽省福州、泉州成为著名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港口,驿道也得到发展。
这条横跨在崇山峻岭中的路,不是为战争服务,也不是为收集边情、迎送官员,其最初目的大概是为助力学子进京赶考,方便商贸往来,以免去他们跋山涉水之劳。至今降虎村中还流传“闲来坐看状元过的”俚语,有人更直接将这条古道称为“状元路”。清人李拔过此,曾作《庚辰初夏之任福州罗源道中》诗云:
绿杨官道映初暾,马上春风拂面温。
一带淡青山色里,儿童竹马满前村。
我以为这条路最初是艰险的,如今时过境迁,途中恶劣环境恐非今人想象。苏辙曾言:“蜀道行于溪山之间,最是险恶。
搬茶至陕西,人力最苦。元丰之初,于成都路厢军数百人贴铺搬运,不一二年死亡略尽……”然而“蜀道难,闽道亦难”,宋文学家曾巩《道山亭记》亦云:“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曾巩写下了这篇文章。文中这段描写,对福州驿道环境作了生动叙述,画面感很强:闽道险峻难行,有的路蜿蜒于深不可测的溪流上,有的路是从峭壁上突出,如同山坡上悬挂飘摇的粗绳,如同山崖边一缕垂发,行者需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假如背负重物、携带行装者,即使他是本地人,也要小心翼翼方可行进,外来人鲜有不被绊倒。一路群山连绵,接连走过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
驿路岁月漫长,行者鬓毛衰尽途中,非今人所能体验。至北洋政府裁撤驿站,驿道相继被铁路和公路取代,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宋代,福州开辟有三条驿道。南驿道从南门出城经万寿桥到达峡北,转接福清常思铺;西驿道从城内出北门,经闽侯县柯岭、江洋、大湖及古田县水口驿抵达南平,经闽北进入浙江省。降虎村中的这条驿道属于北驿道。据载,北驿道是古代福州与内地连接的大通道。《榕城考古略》曰:“自省城井楼门来宜铺逾北岭、汤岭,经连、罗抵福宁,曰北路。”井楼门在福州城之北,驿路北上,故名“北驿路”。古人陟大北岭,通过降虎寨、连江、罗源等地,经闽东就进入了浙江省。
我们乘坐小车从福州出发,沿着笔直的高速公路行进,穿过几座山的隧道,行约1个小时到达古田县境。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人工湖,湖平浪静,鱼虾跳跃;湖心点点小岛宛如翠绿的玛瑙镶在明镜上。
这个水域面积约37平方公里的湖水下方深层,则是千年古邑古田县城。
据清乾版《古田县志》载,“古田立县,可溯至唐”,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县城的构筑是在五百年前,原属闽北管辖区。据《闽北史话》记载,明正统年间,沙县邓茂七起义,攻打延平。古田官僚、富豪一日数惊,急于筑城保卫。弘治二年,古田人罗荣在朝为官,倡导民众筹集白银数万两,在翠屏山之南、剑溪之滨筑起一座城池,称为玉屏城,这就是眼前水底的玉屏城。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座玉屏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3600多户居民,1.8万人口;设有文河、青云、文兴、文胜四条街道。城内屋宇栉比,商业繁华。城北的“龙王堂”富丽堂皇,信义山的“斯罗伯中学”,后垅头的“超古中学”“怀礼医院”,城内的“吉祥塔”等,均为城中亮点。俯视全城,一条清澈的剑溪由北向南绕城而过,紫桥头横跨溪河连接郊区,“六保尾”溪水深不见底,溪旁是高大的榕树。
1957年,中国“一五”规划建设古田溪大型水电站,围湖蓄水,政府决定将县城拆迁它处。这个决定意味着要淹没整座城垣以及周围,据《古田溪水库移民》记载:“古田水库建成后正常水位382公尺,面积37.10平方公里,淹设3个公社4个街道12个大队59个自然村,计8.019户,43154人,占全县人口20.09%,土地37667亩……”大搬迁是一个动人的场面,民众既喜于电站的建设,又难舍故乡的消失,悲喜交集。政府对民众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使他们明理一座县城虽然淹没了,但新建的一个5.7亿立方米大型水库,可建一个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的四个梯级发电站,从而形成福建最大的闽北电力网。同时引导百姓回顾古田溪过去水害的痛苦历史,原来玉屏城边的古田溪,常闹水灾,洪水多次冲走作物庐舍。据县志记载:1920年以来就有六次特大洪水灾害。多少年来,人民希望变水害为水利。
20世代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也看到这里水利资源丰富,聘请日本水利专家设计,要在这里建设“中国最大的古田水电工程”。可是从1932年至1947年,整整十五年时间,只不过筑了一条10多公里的公路,建了两幢宿舍,半座未完工的办公楼,主体工程则分毫未动,而玉屏城照样承受洪水之灾。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古田溪水电站终于正式动工兴建,在围建人工湖淹没旧城的同时,一座新城的建设也开始动工。1974年古田水电站落成,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座“地下水力发电站”。丰富的电源输送到福州、南平、三明、永安等10多个城市。古田旧城原来没有工业,连农民收割稻谷的镰刀也得从福州进货。随着水电站的建成,带来了工业的发展,化肥、电子仪器、纺织、造纸、气象器材、农业机械、鞋革、食用菌等30多家工厂应运而生。
1959年6月,古田溪电站拦河大坝下闸蓄水,福建省最大的水库形成。之后的30多年间,人们习惯称之为“古田人工湖”。1961年2月8日,时任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古田视察,陪同的有谢觉哉、徐特立、陈毅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人工湖的认识逐步深化。1993年春,古田文人雅士,依据玉田八景之一“翠屏朝雨”的翠屏山,以及古田元末明初的大文豪张以宁(古田县人)取号“翠屏山人”,把原来的人工湖定名为“翠屏湖”。(潘群丁湖广)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游降虎寨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