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张元幹与《芦川词》

Published at Nov 30, 2020 10:31 am
南北宋之交,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充满爱国激情的杰出词人,使宋代词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词人身经丧乱之苦,出于对国事的关心,他们抒写重大题材,词风慷慨激昂,成为上承北宋苏轼、下启南宋辛弃疾的重要作家,其中以张元幹的成就最为突出。 张元幹(1091-约1170 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永福(今福建省永泰县)人。北宋徽宗时,为太学上舍生。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围汴京(今河南开封),邵武人李纲亲征行营使抗金,张元幹辟为属官。李纲罢职后,张元幹亦遭贬斥,南迁后任将作少监。高宗绍兴元年(1311年)因“避谗”致仕回乡,退居三山(今福州)。绍兴年间,张元幹因作词为友人胡铨送行,触怒奸臣秦桧,被追赴大理寺削官除名。后留滞吴(江苏)越(浙江),其卒年不可考,大约活了近八十岁。张元幹著有《芦川归来集》十卷,其中收词三卷。另有《芦川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今有孟斐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版)。 张元幹诗文均有较高成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文亦皆有渊源”,又称“元幹诗格颇遒”“具有苏(轼)黄(庭坚)遗意”。他早年创作的诗歌受到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一些影响,南渡后诗风有所改变,蔡戡《芦川词序》中称其“文词雅健,气格豪迈,有唐人风”。张元幹文学成就更高的还是他的词。 周必大《益公题跋·跋张元幹送胡邦衡词》中说,他早在政和、宣和年间已开始作词,但今存词可考定为北宋作的并不多,如《菩萨蛮·政和壬辰东都作》之类,仍未摆脱“词为艳料”,抒写绮罗香泽、闲情逸趣等个人生活的樊篱。靖康之难,张元幹投身于抗金战争,在以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屈辱,也更加痛恨投降派的妥协误国。因此,他改变了早年传统的婉约词风,而以豪放的格调、跌宕腾挪的笔势来抒发他慷慨报国的壮志,并表达对神州陆沉、权奸误国的愤慨心情。明人毛晋在《芦川词跋》中说他的词“长于悲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这些评语道出了张元幹南渡以后词作的主要特征。 绍兴八年(1138 年),秦桧等人力主投降,激起了广大爱国志士的无比愤怒。枢密院编修胡铨愤然上书,请斩秦桧等人“竿之蒿街”,反被贬官福州,绍兴十二年又被押送新州编管。此时正在福州的张元幹,不顾危险,写了《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一词为胡铨送行: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此词系送别抒怀之作。上片述时事,愤慨中原沦丧而故人又因忠获遣;下片进一步抒发别情,而以无愧古今的道义相期,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全词写得慷慨激越,把当日忧国之思、抑郁之怀和惜别之情熔为一炉,境界开阖变化,折转层深。特别是结句,不作寻常惜别之语,而紧接前文,以道义相激励,铿锵有力,突出了爱国志士的凛然正气和蔑视群丑的英雄性格。 与这首词词风相近的另一首《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是他于绍兴八年(1138年)写给因上书反对议和而罢职的闽籍同乡丞相李纲的,表达了他对李纲抗金主张的积极支持: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呜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此词上片借景抒怀,写月夜登楼,怅望关河,深感自己孤立无援;下片回忆他随李纲十年前“气吞骄虏”的抗金斗争,抒发了“要斩楼兰三尺剑”,驱逐金兵、恢复故国的雄心壮志。 以上两首《贺新郎》词集中表现了张元幹“长于悲愤”的豪放词风。南宋周必大就认为“《芦川集》……以‘贺新郎’二篇为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指出:“今观此集,即以此二阙压卷,盖有深意。”张元幹自订词集时,确以此二首《贺新郎》编在卷首,定为《芦川词》的压卷之作,而把他早年所写的可以与北宋秦观、周邦彦媲美的婉丽之作放在后面。由此可见,他对自己能突破原有风格,使词作服务于现实的政治斗争而感到自豪。 张元幹还有一些词,通过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或感时抚事,或记游写景,曲折地表达了国家兴亡之感,寄托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得已而啸傲山林、寄情诗酒的牢骚和愤慨。如《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水调歌头·罢秩后漫兴》《水调歌头·追和》《兰陵王·春恨》等长调,境界高远空阔,情调豪迈飘逸;又如《浣溪沙·别意》《踏莎行·芳草平沙》等小令,感情凄婉细腻,语言明畅清丽,极妩秀之致,与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风格相近,展现了张元幹词风的多样化。 在李清照、张元幹等南渡词人开创南宋词坛新风的基础上,张孝祥、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词人创作了许多以抗战复国为主题的词章,风格苍凉悲壮。特别是辛弃疾及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辛派词人的崛起,使南宋词坛上救亡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其中,辛弃疾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但从词史上看,词风从北宋的柔婉绮艳一变而为南宋的刚健雄放,从表现个人生活到表现民族兴亡重大主题的第一人,无疑是南北宋之交的闽籍词人张元幹。张元幹是辛派词人的先驱,爱国词的先导。 (邹自振)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