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物杂记三: “同治拾年”船政车床的来历
Published at Sep 06, 2021 10:20 am
1996年,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黄祥顺主任转来一台旧车床的彩色照片,并说明该车床现存罗源县农机厂。照片上的车床中部,很明显地镌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的铭牌。同治十年即1871年,这无疑是船政早期设备了。据说1970年前后,马尾造船厂曾处理一批废旧设备,其中不乏船政时期的物件,这台旧车床大概也是那时流失出去的。提供照片的老同志张瑞钧先生曾在罗源县农机厂工作过,2012年年届84岁高龄的张老先生撰文回忆,这台车床原是仅存“刀架横梁”
(走刀轨架)和基座,应是“龙门刨床”的构架局部,不是车床。这一断定,近年也被福州大学机械系老教授陈榕先生(福州船政局长陈兆锵嫡孙)所证实。
张瑞钧的回忆文章中还提到,这件“刀架横梁”由福建省博物馆收藏,但在“文革”期间,这件文物被丢弃在馆内草地上,将要当废铁回炉。张先生看到上面铸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认为这件文物还可以利用,就向馆长请求送给他,经同意后就运回厂里。经过三四个月时间设计改造,变废为宝,改成一台长3.5米的电动车床,加工各类设备的长轴,其中加工海带包装机丝杆有几百根,还有沿海渔船的尾轴几十根。用这么长的车床加工尾轴,优点是一次走刀就能完成整根轴加工,而中线准确不偏移。还加工了很多大直径长轴,为生产作出了许多贡献。
张老前辈慧眼识宝,令人感动。在20世纪90年代,对如此宝贵的船政文物,我们并不十分看重。
但那年恰是建厂130周年,如能收回这台老车床,为厂史馆增添一件陈列品,倒是很有意义。厂领导遂派我与一位罗源籍的同事前往查找。罗源农机厂早已停产,几经周折,我们才了解到这台车床已经转了几手,先是卖到福安,再转宁德,后又卖到古田县一乡间小加工店。
循着线索,我们赶到了地处偏僻山村的古田杉洋镇那家小店,一眼就暼见这台饱经沧桑的车床摆在墙边。我顾不上说话直接上前,先察看那所镌之字,非常失望,字迹不见了。经询问,才得知在宁德转卖时就已被人为除掉。大概是所镌之字记载了车床年代的久远,担心不好出手才出此下策。我掏尺测量了几个数据:车床总长350厘米,两导轨间距30厘米,导轨平面至地面高94厘米。配有定针架等简单几个附件,传送系统已改造为电动。据主人称此车床虽旧,仍可使用,用来加工圆木棍。
车床为船政旧设备无疑,但关键要弄清那七个字体的附着形式。
若是镶嵌上去,可推断为属于当时从外国进口设备之一;若是整体铸造,应是属于船政自造的设备。我几番察看那原先镌字的部位,并用铁片刮磨,想弄清是嵌上抑或铸造。经现场考证,我断定字体不是整体铸成。回厂向领导汇报后,又托人传话想花些钱赎回,对方要价三万元,此事遂作罢。
又过了两年,马尾区兴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既是“博物馆”,收集文物自是重要事项。参与建馆工作的老友张寒松约我再去看看这台老设备是否还在,我二进古田杉洋,旧车床仍在老地方,大概多时已不使用了。听说我们还想求购,店主立马同意,开价一万多元,经讨价还价,最后降价至八千多元成交。
不几天车床运回来了,先放在马尾造船厂机修车间,用柴油清洗了各个部位,外观焕然一新。同时请铸锻车间老师傅按照片原样,复制了“福建船政同治拾年”的铭牌,尺寸和字体几乎一模一样,嵌合上去,外人根本看不出是复制品。这台车床回归后,成了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林樱尧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船政文物杂记三: “同治拾年”船政车床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