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愚:天风直送海涛来

Published at Jul 17, 2023 09:35 am
赵汝愚《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人生衹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 鼓山,是福州的游览胜地,官员和百姓都喜欢这里。鼓山灵源洞有密集的摩崖石刻,除了蔡襄、朱熹等人的字迹,还有南宋福州太守赵汝愚的名诗《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绍熙辛亥:宋光宗二年(1191年),赵汝愚再次在福州任上。故人:指好友朱熹,赵汝愚第一次入闽时,朱熹在武夷山,赵汝愚曾寄赠食用品。契阔:离散。禅客:指鼓山涌泉寺住持元嗣,此时已离去。裴回:徘徊。 此诗大意是:几年来到处奔走,已经厌倦了风尘,今天再次登上鼓山,感到很畅快。山下闽江水滔滔奔流,天空的明月却留恋着鼓山,并未随着流水而去。阵阵秋风吹来,仿佛送来了海涛之声。文友之间的情谊是多么深厚,但此刻我们不在一起。寺庙高僧也已离去,不知流落何方,不免让人有些沮丧。人生就是这样,让人感叹,我只好独自靠着高高的栏杆,在这里徘徊。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江西余干人。他曾先后两次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职务,是对福州有功的太守。第一次是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 年)五月,赵汝愚以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到淳熙十二年十二月离任。第二次是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 年),这年十一月,他以敷文阁学士、中奉大夫的身份再次来福州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这次任期不到一年时间,第二年十月被朝廷“召为吏部尚书”,1195 年特进右丞相,不久被罢,身后谥忠定。 此诗是赵汝愚第二次知福州任上写的,写于“召为吏部尚书”前一个月,即绍熙二年九月。诗后小记云:“ 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赵子直同林择之、姚宏甫来游,崇宪、崇范、崇度侍,王子充、林井伯不至。”崇宪、崇范、崇度均为赵汝愚之子。古人题刻,未必当时题当时刻,“小记”刻在诗后,纯粹是叙述的口气。此诗表达了赵汝愚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朱熹的想念。 朱熹是大儒,1183 年的农历十月,朱熹南下福州、莆田、泉州,先后访赵汝愚、陈俊卿(南宋名相,1182 年致仕,退居莆田)等。 史料有记载,福州乌石山曾有朱熹赵汝愚题名石刻:“赵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仲冬丙子同登。”此丙子日是那年的十一月十五日。只是此石刻今已不存,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把它列入“ 佚刻”。 在福州期间,朱熹与赵汝愚交游甚欢。1187 年,朱熹又一次来福州,此时赵汝愚已调任四川制置使。朱熹到水云亭后,留下了一方潇洒飘逸的行书石刻,表达强烈的思友之情:“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朱熹的这方题刻,赵汝愚几年后再任福州太守时才看到。面对名山胜迹,故旧离去,赵汝愚感慨丛生,题诗刻在鼓山观音阁东石门附近的岩壁上,紧挨着朱熹的题刻。古人交往不像现在有电话和短信这样方便,赵汝愚与朱熹以石刻留言,虽是无奈,却成一段佳话。 这首诗抒发了赵汝愚在多年政治生涯中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和对师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历来被推为游鼓山的绝唱,后来朱熹又以诗中的“天风海涛”作为鼓山绝胜,将这四字书刻在鼓山绝顶峰。一个月后,即绍熙二年(1191年)十月,赵汝愚启程北上,经过建阳的时候,特地拜访了朱熹。 南宋理宗年间,著名诗人刘克庄又作了一首《登鼓山用余干赵相韵》: 城郭区区一聚埃, 江山如此信佳哉。 挟龙相国骑箕去, 招鹤仙人弭节来。 试问炊粱成短梦, 何如煨芋拨残灰。 危亭更看文公匾, 日落山空未忍回。 晚清福州名儒、末代帝师陈宝琛退居家乡的时候,写过一首《鼓山朱文公赵忠定题石下感赋》,赞叹前人的相遇与相知: 济川须我友,相与但一诚。 二公道义徒,兹焉见平生。 志得无管葛,身危运亦倾。 拂石谂来哲,谅此欷歔情。 (危砖黄)

Author

KHO


相关报道